葳葳蕤蕤的生命力(三)
——读《黄河流经的村落》
文/陈李芳
二、站在耙齿上飞奔的少年
一个在山坡上牧羊的少年。一个与乡村的一草一木有情的少年。一个能动情讲出来村子里马、骡子、驴、牛等各种牲畜故事的少年。一个也胆怯,也羡慕,也实践,也慌乱在地里学犁地、耕地的少年。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站在拖拉机后面拖拽的木耙上飞奔的少年。
“拖拉机在隆隆的轰鸣声中启动了……我踩踏的木耙被飞快地带动起来……我不像在耙地,倒像一个初驾小船的人在海浪上颠簸,我正是驾驭着一套木耙,在黄土地的海洋里颠簸着……只觉得耳边呼呼生风,只觉得黄土的波涛时高时低,只觉得一会儿陷进低凹处,一会儿又跃上土峰顶。”
难以想象,一个身材瘦弱、单薄的少年,未来会成为蜚声文坛的作家的羸弱少年,需要怎样的胆魄,怎样的硬骨才能站在耙齿上飞奔?我也是农村出身,见识过这样的场面。我敢说,现在众多农村年轻人怕是想也不敢想。这样一想,张行健主席笔下的少年形象愈加高大起来。于是,我一方面感喟少年的胆识,也认定,正是这样的历练,这样的无所畏惧,最终成就了少年未来文学创作的责任与担当,风骨与气魄。
同时,我还在想,乡村生活的种种场景,包括乡村的井、乡村的牲畜们,甚至犁铧下翻卷着变成浪花的泥土,多少人经历过见识过,却言语匮乏。因而,要感谢张行健主席那样一只神奇的笔,让众多乡村风物活灵活现呈现出来。
在乡村文明渐行渐远的今天,这样的传神记载弥足珍贵。
(未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