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不,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我们都已经得胜有余了。
人性的光辉往往最能够在患难中彰显,苦难叫人更经历神,经历神的安慰,经历神的拯救。荷兰作家柯丽•邓•波姆所着的《密室》,将她亲身的经历,化作动人的文字,影响并激励着千千万万的生命。次外,她还成立了专门收容战后需要心灵慰借的受伤者疗养院,并且四处传讲她在集中营里所学到的真理。
父亲是家的灵魂
虽然《密室》是柯丽•邓•波姆自传式的真实故事,却以相当重要的篇幅,描述了她的父亲,他也是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人物。在柯丽的家中,父亲是家人的精神支柱,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8:30带着全家人读经祷告,用神的话语教导孩子们,不仅以身作则活出基督的样式,更充满智慧地引导子女面对生命中的不同疑惑。
书中柯丽提到很享受陪爸爸一起坐火车去阿姆斯特丹,途中她可以问很多令她困惑的问题,因为在家中几个姨妈抢着回答却又不能令她满意。
柯丽的父亲用一只沉重的箱子,来解答女儿对性的疑惑:“有些知识对小孩子来说,实在太重了,要等到你够大、够强壮的时候,才能担当它。至于现在,你必须信任爸爸来替你承担它。”柯丽对于父亲的回答,不仅满意,而且是一种异常的平安,是对父亲全然信赖。她甘心让父亲为他承担,并保存他所有的问题。
当柯丽深爱的卡莱与另一位女人结婚,面对失恋的痛苦,父亲与她的对话也充满了来自于神的智慧:“爱乃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力量。当爱情受到阻挠,寻不见出路时,它就会使人痛苦。当这样的情形发生时,我们可以做两件事。我们可以扼杀爱情,那么我们的内心就不会再伤痛了。但这么一来,我们里头的一部分也就随着死了,或者,我们可以祈求神为我们开辟一条新的出路,叫我们的爱有出口。
神爱卡莱,他爱卡莱比你爱他还多。如果你祈求他,他会将他自己的爱赐给你,叫你用他的爱去爱这个人。这种爱是任何事物所不能阻止、不能破坏的。当我们不能以旧的属人的方式去爱人时,神会给我们开启一条完全的道路,让我们表达我们的爱。”
经过父亲的引导,柯丽觉悟出可以放弃对卡莱的眷恋,但不必放弃因爱而产生的种种喜乐与满足的心理。相信柯丽对父亲的信任,以及父亲对她信仰的带领,对于她日后面对所处的遭遇,依然对神的全然地仰赖信任,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柯丽的父亲拥有基督生命的品质,他的慈悲怜悯从他收养一个又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不顾危险收留求助无门的犹太人,这些无私的善举中可见一斑。仅管他入狱后不久便因病身亡,却在整本书中相当重要的灵魂人物。
钟表店里的密室
邓•波姆家族经营的百年钟表店,在德国占领荷兰时期,成为暗中协助犹太人的救援中心,邓•波姆先生以他在哈林市的声望及人脉,还有那栋特殊的老建筑--贝雅古屋,天时地利人和地扮演战时联络部总管,柯丽及姐姐碧茜则成为父亲最佳助理,打理一切应援事务。
这个善良质朴的家庭,收容了来自不同背景的犹太人。他们透过史密特先生的协助,在古屋特有的建筑里,将柯丽的房间缩短了76厘米深度,打造了一间密室,以便在德军突袭检查是能够让收容的犹太人躲进密室。
尽管柯丽全家冒着生命危险,为住在古屋里的人们提供温饱,甚至得说谎张罗粮票,他们依然开心地满足于所拥有的一切,读经、祷告、唱诗歌敬拜神。他们的工作一天天的壮大,每当有新的需要时,立刻就有一个新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常常自己戏称为“神的地下工作人员”。就算危险一天一天的增加,他们仍然继续的坚持下去。
最后他们全家仍然逃不过被捕的命运。邓•波姆先生入狱十天后便病故,但柯丽数月后才得知父亲的死讯,他以喜乐的心,把柯丽他们交托在神的眷顾之下。
禁锢不了的灵魂
柯丽在集中营的境遇,食物的缺乏、卫生条件的恶劣、连一件蓝绒毛衣都是奢侈品,圣经更是一本难求。在那样的处境里,依然坚定不移地信靠神,极尽所能地带领众人读经祷告。
无论在武德营还是赖文集中营,柯丽坚毅地面对所有不人道的对待,没有抱怨,没有哭泣,反而处处关心周围的人。在牢狱之中,她并没有因为自保而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甚至一反硬着心肠的普遍现象,愿意为一名德国富人拿便盆。
在不似人般的炼狱中,姐姐碧茜成了支撑她忍受痛苦的盼望,即便看一眼姐姐的狱床,都能够带给他无比的振奋。碧茜在每一个场所都不忘对周围的人谈论耶稣,告诉他们耶稣就在他们的身边,渴望进入他们生命当中。
就算狱中人与人紧挨着像沙丁鱼一样,柯丽内心感到无比孤单,但是神在她的心里,又怎么可能孤单呢?狭窄的牢狱关住的是肉体,心灵却没有办法被任何牢笼所禁锢。
黑暗中神的真理更清晰
在狱中柯丽收到一名护士偷偷塞给她的四本小小的四福音书。这几本宝贵的小册子,为她带来喜乐与力量,即便洗澡她都会揣在身上,因为牢狱的孤单,令她能在洗澡的时候遇见人,成了一种鼓舞,她觉得不该独自享用四福音书。
倚靠神她挺过狱中的孤独及思绪纷扰,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也是藉由向神的呼求让她心中重得平安。在集中营里,那几本圣经成了她和狱友们的希望与帮助。当碧茜为大家朗读圣经时,“得胜有余”成了她们生命中的事实,而不是一种心愿。
当周围黑夜越深沉,神的话便燃烧的越明亮、越真实、越美丽。在赖文集中营有两个不同阶层的生活,一种是表面可见的生活,这种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可怕;另一种乃是与神同在的生活,这种生活却一天比一天更好,真而又真,荣上加荣。
她们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时时刻刻不住祷告,神也不断回应她们的祷告。“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也要向众人忍耐。你们要谨慎,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带众人,常要追求良善...”这节经文似乎特别为赖问集中营的生活而写的。
患难中经历神的恩典
柯丽最后与姐姐碧茜分到同一个营房,令人感动的是她们没有任何自怨自哀,反倒是为新的营房所有的一切感谢神。
她们为能够分派在一起谢恩,为能够拥有圣经不被搜查到而谢恩,为她们能在一起读经祷告谢恩,甚至连跳蚤也是她们该感谢神的恩典,因为跳蚤,守卫不愿靠近她们的房间,她们才能够聚集在一起敬拜神。
集中营里的恩典,让柯丽清晰地明白,喜乐要比失望更根深蒂固地埋在她的心底。她最后失去了碧茜,独自走出集中营,但是却终其一生,实践碧茜的异象:在荷兰设立一个疗养院,叫那些心灵深受创伤的人来休息,学习如何重新投入社会中去生活而不再惧怕。
用饶恕缝补心灵的裂痕
柯丽出狱后开始四处演讲,传讲碧茜的故事,一次在幕尼黑的礼拜堂,她遇见了赖文集中营的守卫,当他伸出手欲与柯丽握手时,忿怒与报复的意念闪过了柯丽的心里。
然而她告诉自己;“耶稣基督曾为他而死,难道我还能要求更多吗?主耶稣啊!我求你饶恕我,也帮助我去饶恕他。”当她伸手去握他的手时,才发现医治这世界的能力,不系于我们自己的饶恕,也不系于自己的良善,乃系于神自己的饶恕与良善。
饶恕需要从神而来的爱,柯丽用饶恕与爱,为战后心灵需要为慰藉更新的人,缝补他们心中的裂痕。她坚信,耶稣能将失败转变为荣耀。
如此动人的生命篇章,就像一幅上帝为人们绘制的心灵画作。柯丽与她的家人,用圣经的真理,与不住的祷告,在苦难中活出了神的荣耀。
黑暗中的光芒才更显耀眼,柯丽与碧茜在晦暗如深的集中营里,用信心与祷告点亮了生命,也为神的恩典做了令人动容的诠释。
阅读《密室》,我看见了神透过邓·波姆一家人,告诉世人:“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