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财富自由之路》共读第二十天,共读的部分是:
18.你为什么看不到别人的好?
打动我的摘抄:
《围城》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它是我的 “中文语文课本” 和 “修辞启蒙书籍”,读过之后我就彻底迷上了 “类比”。《动物庄园》是我读的第二本原版书(第一本是大学本科时为了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才去读的《教父》),后来它成了我的 “英文写作启蒙课本”,让我了解了 “plain English” 的精髓。《超越感觉》是我的 “逻辑启蒙教程”,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复习一下,偶尔想起当年未被启蒙的我是什么样子、会怎样思考问题,在恍若隔世中,既极度庆幸,又极度后怕 —— 若我当年没有被这本书启蒙,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人的出发点(视角,perspective)会影响思考与判断,然后引用了另外一本书里的内容(I’ m OK —— You’ re OK: A Practical Guide to Transactional Analysis,Thomas A. Harris),说人大抵要经历以下 4 个阶段:
▷ I’ m not OK, and you’ re not OK.
▷ I’ m not OK, and you’ re OK.
▷ I’ m OK, and you’ re not OK.
▷ I’ m OK, and you’ re OK.
所谓 “双重标准” 就是这样形成的:
▷ 看别人的时候,注意的是 “错” 与 “不好”。
▷ 看自己的时候,注意的是 “对”、 “好” 或者 “更好”。
回顾我的经历,有两次突破其实都是在获得一定程度的财富自由之后发生的 —— 可能是因为经济压力的确是人在生活中能体会到的最大压力了吧;也可能是因为,如果在这方面不用跟别人比的话,那在其他方面更不用跟别人比了吧。
只有到了第四个阶段,才能知道这个阶段的惊人之好:
你竟然可以从那些 “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 的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
每当你发现自己正处于第二个阶段或第三个阶段,或者在这两个阶段穿梭的时候,启动你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不对。
▷ 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之上。
▷ 我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 “错” 和 “不好” 之上。
▷ 若我有空闲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哪里做对了,哪里做得很好,以便我吸收经验,获得成长。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如果成真,证明就自动完成了。
感想:
目前自己就是在第二、第三阶段来回徘徊,虽然知道第四阶段好,但是真的大多数时候都做不到。正如老师说的,可能是因为经济压力大,而常常不自觉地跟别人比较。而以前我的做法是,倒退到不如自己的群体里,享受些许优越感。后来我惊醒,发现自己的做法是在不断退步,而花很长时间去学习去做自己的思想工作后,现在是比较主动地接受,那些来到自己身边的“被碾压”的机会,主动去接触那些比我厉害的人。前几天在一个聚会上就受到了暴击,小伙伴一个月工资随随便便两三万,啊。一顿晚饭的时间里,接收到的信息量太巨大,以至于我离开聚会,回家的路上,脑壳疼。虽然被碾压得生疼,但也算是快乐着,总归是有长进了。
接下来的行动:
把握一切机会去“接受碾压”,加速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