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八届学生毕业后,除了在微信QQ上有联系外,生活中几乎再没有见过面。这周末,从宝鸡返回比较早,在街上吃了个午饭,回家时却接二连三遇见三个。这次的不期而遇,让我有了很多感慨。
首先遇见的是一个男生。是听见他的叫声,才看到他的人。这个苏姓男孩,见了我显得很是兴奋。洋溢着一张笑脸,不停询问我的情况。同时,直白的向我表示着他对我的思念。有些惊讶他的直接,因为在初中三年他性格及其内向。单亲家庭孩子的特点,在他身上很是明显。
还记得第一次见他时的情景。那会已经开学三天了,我正在给六班上课。突然,门口传来一声:“报告!”转身一看,一个身高约150的男孩,扭着头站在门口,感觉很奇怪。因为课前查人时,班长报告是全勤。简单了解了一下,才知道是刚刚报名的。话很少,问三句能吭一声。第一印象,说实话不是很好。尤其对他拧着头的样子,印象深刻。
下课后,在班主任那里知道了他的家庭情况。母亲因病过世,父亲在外打工,一般都是姑姑在管,女性的母爱瞬间泛滥。觉得,今后一定要多多关注。
在后来的相处中,总是不自觉会关注他。发现,很少与人交流,脸上笑容似乎从来没有过。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见到人也从不打招呼。总感觉这样发展下去,他会让人更加担心。于是,强制给他按了个语文小组组长。事前没有和他商量,就等着看他如何反应。
让我感觉意外的是,他没有来找我推辞。就这样,因为他是语文组长,和我和同学就不得不打交道。接触多了,对他的性格有了更多了解。
很倔强,也很自尊。不喜欢别人对他的家庭说道,也不喜欢有人对他过多关心。学校有住校生生活困难补助申请,他的情况肯定会批准。别的很多家长学生,一个一个想尽办法申请,但他却没有提交申请。听说后,有些惊讶。与他交谈时,孩子说,他不觉得他困难,不想被人资助。想了一下,觉得这是一种气节,应该尊重。
跟他说教,一定要以理服人。受不得一点委屈,更不接受没完没了。像一棵长在山坳里的狼牙刺,一不留神就会被扎。所以,时不时就会和老师同学发生摩擦。和我也一样,初一第二学期时,课文不好好预习。借了别人一本旧书,应付我的检查。第一次,就让我抓住。一开始,不承认,嘴很硬。当我让他现场写字,对照笔迹时,才偃旗息鼓。被我狠狠念叨了一顿,证据确凿,乖乖认了错。
初二时,和班主任关系尤其紧张,经常听到他的名字。实在看不过眼,私下,和他详谈过两次。对我的话,多少还能听得进。原来主要问题是,班主任(数学老师)经常会布置重复性作业,他很是反感。在班上学生犯错误后,常常对学生是破口大骂,他接受不了。这种情况,我只能从老师的不易,工作的艰难,性格的因素等方面绞尽脑汁的进行疏导。最后,情况有所好转。
初三时,班主任换了,数学老师也换了。感觉,在办公室听到他名字的时候少了很多。话依然不多,性格还是内向,但不拒绝与人交流。语文组长,一当就是三年。偶尔出现懈怠,只要是事实,批评时认错态度良好。人,越来越顺溜。
这次偶遇,明显感到这课曾经的“狼牙刺”越来越像“岩上松”。据他说,高中课程学习难度很大。老师对学生的辅导,也没有初中抓得紧。所以,他现在主要是靠自学为主。这个时候,更加感恩初中老师。
临分别时,他说:“老师,你身体不好,不要跟学生怄气。你的好他们现在不懂,但以后一定会懂,你别急。我现在在高中,才真正明白你当初对我们的好。我后面一定抽时间去看你!”一段话,说得我险些落泪。
原来,不管岁月如何变迁,真情还是可以换得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