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说思想集中于《论语》,区区5000余字,但年代久远,意蕴无穷。大儒梁漱溟先生的《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一书就是围绕《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将儒家思想分解为十多个方面:仁、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毋意必固我、非功利、非刑罚、礼乐、孝弟、不迁怒不贰过、天命,逐一讲解,总结出孔子的种种态度,让人耳目一新。今天跟随梁漱溟学习其中“孔子篇”之三种。
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开《论语》,单从这几句话,可想见孔子心里自得的样子。他自己说他的生活是如此,生活之乐是很显著的。所谓乐者有三种:与苦对待之乐; 与环境相对之乐; 与环境的绝对之乐。
第三种绝对之乐就是孔子之乐,所谓真乐者,是生机的活泼。即生机的畅达,生命的波澜也。
仁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孔子说:“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子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仁,是孔子极重要的观念。阮元《研经室集》中“论仁篇”说,仁在《论语》里面见一百零五回。
所谓仁,就是慈爱之义。孝弟何以为仁之本,凡仁之爱亲、敬兄,与夫父母之爱子,都怀着一种柔嫩而真挚之情。仁是心境很安畅很柔和很温和的样子;不仁就是不安畅很冷硬很干燥的样子。
讷言敏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仁者其言也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唯恐人行未到而口说好听的话,把好听的话放在观念上面,而实际则不如此,所以强调“讷言敏行”。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孔子说:“善于说出讨好人的话语,善于装出讨好人的面容,这种人的仁心很少。”孔子不爱说空话,只实地做事,倡导“言必信行必果”,于此可见。
以《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为导向去重读《论语》,我想必将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与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