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遗传”,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基因”这个家伙?小到身高、胖瘦、眼晴、鼻子、蒙古趾等给一个人外观带来影响的因素,大到肿瘤、哮喘、血压、抑郁、阿尔茨海默病等影响生命质量的因素;快到孩子出生甚至孕期就表现出来、慢到中年以后甚至潜藏终生都不会表达出来;哪怕是孩子一下子惹到你,便是一句“真是你爸/妈生的!”
没错,这些都属于遗传,但从各学科不断涌现出来的研究成果来看,它们仅仅只是遗传的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部分,有专家还给出了一个精确的比例——15%。今天在这里,咱不去探究这个具体的比例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尽管确实我也挺好奇),而是来聊一聊另外的那85%包含着哪些内容,如何?
目前,已经呈现出来的非基因遗传,有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习惯
包括食物的结构、做法、口味和环境等方面。
这个部分放在一个家庭或者家族里面更容易理解。可以回想一下,你现在爱吃的食物或者菜肴,偏好是从哪里来的呢?不论是正餐或是零食,有哪些是从小时候就形成,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传递给了你的孩子?再往上溯源呢?
我们常有的一种对食物的感觉,就是“好这一口”,其实它不仅仅只是特定的那种食物吃到嘴里时的味觉嗅觉触觉、还有时间地点氛围……的感知——更多地,我们“好”的是那跟儿时特定的情感体验链接的感觉,仿佛在那一刻,回到了儿时的平行空间。
说到这,是不是也勾起了你很多这方面的回忆?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常有的一个印象是,一家人的体型大多很相似,这里面有多少在于饮食习惯或者说“偏好”遗传带来的影响,又有多少是基因遗传带来的影响?不过,这也恰恰增加了验证的难度:若是要战胜自己的饮食偏好来验证?也许倒不如放弃,就让自己相信原来所相信的。
这就将下一个方面带到了我们面前:
~思维模式或认知
简单来说,思维模式或认知的体现,是一个人的三观:我们所在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是怎样的人生,我们怎样认知和评价周围的人、事、物,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对待自己、家人、家庭、生活、工作、金钱……的态度。
具体到婚姻和家庭中,父母是否分别有着自己清晰的三观和目标,是否能系统地思维,是否双方都通过成年人的沟通来对家庭中的事务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共同创造并分享生活的喜悦……
是否以自己的人生状态对待孩子身教而不说教,在陪伴孩子时,是否是一个很棒的观察者,观察孩子的需求、兴趣、天赋,并给予适当和无形的安全保护,是否最终指向支持孩子拿自己的主意,有自己的主见,最终做自己的主人……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还是阴阳相生的;孩子未来的人生,是为了自己梦想而创造出来的、还是为了外在的人或事而存在的;孩子秉承的价值,是遇事遵循内心清晰而坚定的那个声音、还是等待外部嘈杂和纷繁的那些指令……
这些也会在家庭系统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你也许会说:现在我们意识到了这些基因以外的遗传因素,那如何改变呢?这就带出来另一个部分:
~对待学习和变化的态度
目前对于人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哪怕咱们的年龄很大了,大脑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思考和行动,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神经回路;这个过程是一直在发生着的——当然,如果你抱持着自己年纪已经太大了,积习难改,那么你的头脑就真的“随你”了。
所以,如果咱们在这个科学发现不断出新的时代,保持开放和好奇的学习状态,那么就可以从自己这一代开始,有意识地改变传递给孩子的“内容和品质”,就能实现家族传承的更新迭代,这是意识和行为层面的“突变”,这又会返回来、在真正的生物基因层面改写遗传的内容。
思维影响行为,行为带来结果,咱们如果希望经常面对的事情,下一次得到跟以往不同的结果,就得对行为做出调整,如果只是简单地模仿他人的行为,也许一时见效,但也就只能一时一事地亦步亦趋;若是要从源头或根本上调整,就须得从思维上着手了。
今天先聊这些吧,是不是已经引发了你对遗传的更多的思考呢?至少遗传这个锅,可以不再只是让基因来背了吧!这带给咱们新的挑战是:原来都可以甩给基因的话,咱们主观上无能为力,也就不用做些什么,落得个轻松;但现在,得好好想一想,怎样主动改变和调整了!你说呢?
晚安好梦。
遗传这个“锅”,还真不能只甩给基因来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