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是希望孩子好,还是希望孩子在世俗评判中“好”

小晞是个慢热的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环境总是躲在我身后,见了陌生人也不愿意打招呼,自己内心的想法不愿直接表达,比如看到别人吃好吃的,他不会说“妈妈,我想吃。”而是说“妈妈,那是什么吃的(明明是吃过的)。”小晞和朋友交往的方式很独特,明明是喜欢和对方一起玩,可他不表达,反倒是在他面前故意弄倒一些东西,等着别人来和他打招呼。
曾经当小晞见到陌生人躲在我身后,就会有人说小晞“这个孩子真害羞”的时候,我总会驳斥,“这不是害羞,他只是还没熟悉呢。”可是渐渐地,小晞会通过说“我害羞”来避免做他不愿意做的事。
即使我注意我的态度和言行,但言行终究掩饰不住其背后的信息,那就是:“你不行啊,你需要父母的保护。”
我们急于帮孩子处理问题时,其实是在维护自己的颜面,因为这个孩子的行为不符合大众的评判标准,我们为了维持自己良好形象,而没有对孩子关切,从而影响了对孩子的看法。
而这一切是因为我们好面子,我们给予孩子的不是无条件的爱,造成了他自我评价的低落。那究竟该怎么办呢?
首先,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要设法改变他们,也不要让孩子活成我们自己预期的样子,要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即使不符合大众的认知。
其次,发现孩子的特质、个性和价值。每个孩子即使缺点再多,也一定有优点,不用和其他孩子相比较,也不需把社会模式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反而能够心平气和地欣赏他的优点。
最后,培育孩子的内在安全感,相信孩子可以应付人生的挑战,不要再揪着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放了。
孩子如果习惯于接受保护,就会表现出畏缩,不停地寻求帮助,我们不一定如他预期地回应,我们需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语言,感受孩子的内心,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我们不用保护你,你自己没问题。”
要传递这样的信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做,因为我们说再多的“你真棒”,都比不上内心笃定孩子可以做到,鼓励孩子多做、多尝试,这样孩子才能一点点地重拾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