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三四线的城市之前还没有咖啡店,
新开的这家就位于他俩的放学路上,
名叫“良友”。
之前一同回家的有四个人,
其中两人参加了今年的高复班,
准备挑战更高的学业,
高复班每天放学都更晚,
所以现在能够早早离校的,
就剩下了他俩。
每天在同一条路上骑着自行车,
对路边的店铺便有了熟悉,
哪家开张了,
哪家关门了,……
心中有点数。
“良友”原先就叫“良友”,
并不是咖啡店。
只是某一天,
招牌上“良友”后面多了两个字——“咖啡”,
里面便多了一个选择——咖啡。
这天,
放学较早,
他俩路过这家,
便决定进去坐坐。
当年喝咖啡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店里排列整理的小圆桌旁围着几张沙发椅,
寥若晨星地坐着一些顾客,
或交谈着,
或沉默着,
或倾听着。
他俩找了个圆桌坐下,
点了两杯咖啡。
店里有背景音乐,
来自吧台旁的那台卡拉OK机,
时不时会有人上去点唱一首歌曲。
卡拉OK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在这里点一首歌需要20元,
这在当年也不是一般人能够随意挥霍的,
所以,点唱的人并不多,
没人点唱的时候,卡拉OK机就用来播放背景音乐。
咖啡上来了,
当然是需要放点糖进去的,
否则太苦。
他俩开始交谈起来,
边品着咖啡,
边聊着。
他俩仿佛有很多聊不完的话题,
之前就经常聊在一起,
年轻时代,
聊的东西很多,
共同话题使他俩形影不离成为金兰之友。
平日里聊的时间长了,
他俩也会喝上一点,
白的啤的皆可。
他俩有时候会比赛谁喝啤酒的速度快,
当然,
赢的永远是他。
他曾经在他家陪老人喝酒,
喝的是高浓度的高粱酒,
酒一入口就窜至脑门,
一点都不适应却坚持喝了下去,
喝完他俩就摊在沙发上闲聊。
他曾经多次在他家过夜,
他家其实也是他家。
他俩入睡之前总是聊上几个小时,
聊张国荣、
聊周治平、
聊小刚、
聊黑豹、
聊齐秦、
聊王杰、……
聊音乐、聊电影、……
话题是陪衬,
香烟是依托,
有时候一聊就是通宵,
或者再到楼下去看场电影。
他曾经跟着他回到老家,
游历了那三山,
逛遍了那名泉,
更体验到了老人对孙辈的呵爱。
他和他情同手足,
他喊他老大。
虽然只是大了两个月,
但他坦然受之。
这天在良友咖啡馆,
他俩依然聊得兴起。
天色渐暗,
是到要离开的时候了。
要不点唱一首歌再走?
他俩心有灵犀。
唱歌是他俩共同爱好之一,
于是选择了一首《我是不是该安静的离开》。
高音很少,
比较顺和。
他俩手握话筒,
跟着节奏徐徐唱起这首流行歌曲。
随着歌声起伏,
貌似周边说话声音渐渐平淡,
时不时还有轻微掌声响起。
此时他俩有自信。
歌声结束,
趁着尾音还未结束,
他俩一起将话筒插入支架中,
共同转身,
携手相伴步出了这间“良友”咖啡馆,
假想背后有一连串的目光在跟随,
歌曲尾声还在持续……
毕业后,
他留在本地,
他去了外地。
各自成了家,
各自有了娃,
各自被工作和家庭牵绊,
见面机会减少很多,
都是隔了很久才能见上一次。
但每次见面的第一句话,
他总会说:老大,我回来了!
他总是说:你小子还知道回来!
前一晚,
酒酣之余他和他通过视频远程聊了几句。
他说:你下次回来,清醒的时候再来找我!
他说:我还要到你家去包饺子!
他说:我们什么时候再去老家的三山逛逛!
他说:老人家已经走了,回去没什么看的了!
他说:我现在啤酒还是喝得比你快!
他说:现在年纪大了还是要少喝点!
他说:什么时候我们再一起去看电影!
他说:老大,我又唱了那首歌,但高音唱不顺溜了,你还能唱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