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言碎语世间情诗词雅韵简诗词
旧曲重闻似当年,赏苏轼之《行香子》冬思

旧曲重闻似当年,赏苏轼之《行香子》冬思

作者: 半步天 | 来源:发表于2020-08-04 10:19 被阅读0次

苏轼性喜热闹,无友不欢。身边也不乏可爱又可敬的朋友。"竹溪花浦曾同醉"的欢乐时光虽少之又少,但朋友的存在与陪伴却意义重大。朋友易得,但志趣相投的朋友难得,志趣相投又患难与共的朋友就更难得了,苏子是幸运的。

"述古"是友人陈襄的字,陈襄时任杭州知州,与苏轼是同僚兼诗友。两人过从甚密,多有诗词往来。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词中提到的"太守",多是指陈襄。在日后的送别词《诉衷情.送述古迓无素》中,苏轼曾夸赞陈襄的诗才:"钱溏风景古来奇。太守例能诗。"

宋神宗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前往常州、润州、苏州、秀州一带赈灾,次年正月经过丹阳(今江苏镇江)时,怀念杭州的陈襄,有感而作此词,《行香子》冬思

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此词,写作手法奇妙,他不写自己的思念之心,而写被思念人的情累,却显得更加悲婉微至,精丽绝伦。与杜甫困局长安时,思念鄜州的妻儿诗如出一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种"心已驰神至彼,诗以对面飞来”的写法被称为"借人映己",苏轼的这阕《行香子》同样是妙用这一手法的佳作。

想当年,陈襄与苏轼在望湖楼(一名看经楼)读经斗法、望湖赏月,在孤山寺访旧迹、与和尚攀谈,在涌金门登高望远、极目云天,真是何其痛快!

也许此刻,太守陈襄也在外踏青,“犹忆去年离别处,乌啼花落客沾衣",又见花落,不见故人,陈襄的身边会是谁呢?也许会携手歌妓吧。携手歌妓的陈襄,是否也会如我遇到梅花飘雪?苏轼眼前浮现出清晰的场景:今日陈襄也在外探梅访春,梅雪飘然洒落在同行歌妓的衣裙上…

陈苏二人常携歌妓外出游玩,高兴了还会随笔提诗写在石上、壁上。苏轼写过一首给陈襄:

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心违。

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

世上功名何日是?樽前点检几人非。

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

陈襄回和诗是:

春阴漠漠燕飞飞,可惜春光与子违。

半岭烟霞红旆入,满湖风月画船归。

缑笙一阕人何在?  辽鹤重来事已非。

犹忆去年离别处,乌啼花落客沾衣。

此时,随陈襄游玩的杭州各寺僧人是否会势利的将太守与通判的题诗区别对待?身边随同的歌妓是否会上前将自已的诗拂拭干净,上演一出如寇準与魏野"碧纱笼”的故事呢?

"碧纱笼"典故由来:北宋名臣寇凖曾与隐士魏野同游一寺院,二人皆题诗与墙壁上。后二人又一同回游,到题诗之处,只见寇準的诗早已被"碧纱笼”罩护了起来,完好无损,而魏野的诗裸露在外,沾满灰尘。世人势利令人唏嘘,二人相视无语。恰在此时,只见一名同行的官妓走上前去,用衣袖将魏野题诗上的灰尘轻轻拂去。尴尬顿时解开,真是一位聪慧的女子。魏野当即吟诗一句: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著碧纱笼。寇準大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旧曲重闻似当年,赏苏轼之《行香子》冬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wy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