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说:一位极简主义者家里的电视机坏了,纠结是否该买台新的。高段位的妻子对他说:“如果你真的需要一台电视机,即便不花钱,也会以某种方式获取。”他不可置信天上会掉下免费的电视机。一周后,他去拜访一位朋友,朋友的公司即将搬迁,因为新的办公地安装了投影设备,现有的一台电视机不需要带走,问他是否想要,就这样,他真的得到了一台免费的电视机。他不禁佩服妻子的智慧,那一刻,他懂得了:契合需求的物品,不需要急于占有,它总会以最恰当的方式出现。
践行多年极简主义的我,在物品取舍这件事上早已轻车熟路。时常会想:那些最终被留下的东西,究竟是如何占据我们生活的?
遵循命运的齿轮,我离开居住了近十年的家去异地工作,租了一间不足15平的小单间,让我体验从零到有的“必要的物品”。当时我随身携带的只有一个28寸的行李箱和一个手提行李包,里面装着我两季的衣服、一些生活用品,几本书籍、一套床品和一床春秋被,这就是我搬家的全部家当。南方的夏天漫长湿热,盖着春秋被着实太热,我急需一床空调被,却又舍不得花钱买。突然想起这个故事,我放下“必须立刻拥有”的执念,想亲测一下这个玄学。一连几天也没发现任何可以获得免费空调被的机会,我不再抱有幻想。当我打算偿还信用卡时,偶然发现我的积分竟足够兑换一床空调被,且尺寸恰好适配我1.5米的床,当包裹送到手中时,惊喜的发现它的颜值和质量都远超预期。我惊讶于“我想要的物品真的以最适合的方式属于了我”。
经过一年的颠沛流离,我再度启程,陪孩子去异地求学,安顿后,我考虑陪读期间需要一辆电动车接送孩子上下学,在二手网淘了许久,可一想到陪读结束后大概率带不走,始终没下定决心买。一次和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闲聊时,我随口提到这件事,没想到对方当即说:“我刚好有辆闲置的电动车,你拿去用吧。”不仅如此,她还打包了一些闲置的锅碗瓢盆给我,我表示非常感激。她笑着说:“当年我带孩子来这求学时,也得到过不少人的帮助,现在能帮上别人,让物尽其用,也挺开心的。”接受过馈赠的人会把恩情传递给别人,帮助过别人的人也会在需要时被温柔以待,世间馈赠和福报的能量是守恒的,物品的流通从来不是单向的,我曾经把不再穿的衣服寄给慈善机构,把闲置的书籍送给邻里朋友,把多余的行李箱送给需要的陌生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放手”,或许早已悄悄变成了此刻的“获得”。
那些让我们纠结、犹豫、寻觅的物品,不需要刻意追逐,或许是在等一个“刚刚好”的相遇时机,等需求沉淀成清晰的判断,等心之向往筛掉冗余的选项,等善意的流转为你铺好相遇的路。放下焦虑,需求自会指引你看见隐藏的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