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号一大早震惊了,刷到新闻头条《印度拒不撤军,究竟打着什么样的"算盘"》文章用了:中方仁至义尽,勿谓言之不预。历史惯例用词出现了,头脑里面闪现的是:这么快就来了。后面认真看了一下新闻,发现的是央视头条,不符合《人民日报》、头版和《钟声》同志署名这一定律,才大舒一口气。
不免有人寻思,央视也是官方媒体,不可能随便发文,非常时刻非常事情措辞肯定非常谨慎,恨不得连标点符号都有其特殊含义,更不会随意妄加评论,而且人民日报手机版也转载了,说明是官方「认可」的,此文没有「越轨」。从此可知,可能依然是在释放信号,表明态度,作为政治博弈。
8月3日上午到4日凌晨,外交部、国防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以及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等先后就印方越界事件密集发声,24小时内,6次表态,可见高层之重视,态度之鲜明。从种种迹象表明,开打的概率大于息事宁人的概率。不免纳闷,如果真的开打,那留给印度的时间还有多少?
按照历史传统,人民日报钟声署名评论文章发表,意味着高层高度重视并取得了统一共识,说明可以打。打仗不是网上叫嚣那样,随时可以开打,也得有个流程准备啥的,这都需要时间。
1、动员军队,调兵遣将;虽然建军节进行了军演,但作战在西藏,得秘密完成部署;
2、争取国际同情,在国际上争取有利地位,不需要其他大国支持,至少不反对,这个战略非常重要。从新闻看,我方一直在收集证据并公布,告诉世界,是印度侵略我国,是印度蓄意引起战争,最后一切后果由印方担。
3、中国的主旋律依然是发展,希望和平解决,在大国博弈中获取最大利益,并争取时间继续发展经济,但绝不放弃武力,正如钟声所言:善意不是没有原则,克制不是没有底线。
调兵、收集证据、大国密谋也好协商也好都需要时间,从大家依据对越、对印两次战争分析估算,如最后真开打,一般国家各部门密集发声与人民日报钟声署名文章后一个月左右。
那如这样推算,可能就是8月底9月初,也只有这个时间点「适宜」,为啥呢?
中印边界属青藏高原,高山雪原;9月中旬开始入冬积雪,9月底就大雪封山了,封山了留不住人,印军应该会撤军,到时想打也没人打。何况全世界都知道11月十九大召开,在这紧要关头不能有任何闪失。如选择会前打除了被逼之外,还有可能是仿效邓公在开会前立威,打小朋友的屁屁以儆效尤,讲一个春天的故事。
(持续关注,日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