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礼记》,然而这个最近却不是很近,只是利用了差不多一个月许多空闲的时间,零零碎碎的读了一些篇章,而这部儒家著作的篇幅实在过于浩大,因此至今也只读了不到小半的模样。
《礼记》所记载的内容距今已两千余年,经历两千余年的世事变迁,已然换了人间,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还是人,人却不可能还是当时的人了。那些细致繁琐的礼仪程序早已不适合当今的时代了。伟大的周公制礼,毕竟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即使如今的许多规矩制度,还是延续了周公的精髓,成为了旧时代精神的延伸,礼还是当年的礼。
如今的生活看似现代,似乎已经摆脱了奴隶封建的藩篱,而实际上,却还是在古老的制度里翻来覆去的挣扎。小到婚礼、葬礼、入学礼、成人礼等个人之礼,大到外交、会晤、缔约、宣战等国之大礼,无不遵循着旧礼的原则,这原则才是儒家文化圈的根本,这原则也是《礼记》的根本。
做任何事总要有个意义和目的,所有的程序和步骤全都是为意义和目的服务,如果偏离了方向,即使步骤做得再漂亮,也是没了灵魂的行尸走肉,就是不知所以而为之,为了过程而过程了。而如果坚持做下去。便必然促成了形式主义,激励着人人精于做表面文章,哗众取宠。
礼不是一层不变的死板,礼是活学活用,与时偕进的。当年合礼的,如今未必依然合礼,古时的礼制必然要经过时代的梳理,才能适应当代的要求。而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儒家文化始终讲求个仁义,这个仁和这个义,才是礼制的核心。古时的礼仪制度是表现给天地观看的,一举一动,一进一退,都是要顺应天地之本,虚无缥缈的天地未必肯去领会这点礼仪制度。但通过这些礼仪制度,却可以把“仁义”的核心,传递给其他观察者与参与者。掌握了制度的核心,便掌握了礼的核心,也进一步掌握了“仁义”的核心。周公制礼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吧。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推崇没有被污染过的周礼,但这份周礼却远远不能与现代生活相挂钩,现如今的社会未必会行周礼,即使行了周礼,大多也是依葫芦画瓢,只学了个礼制的皮毛,而制礼的根本,却已不被当世人所关注了。本立而道生,各种礼制要循“本”,“本”是绝不能混淆的礼的核心,尊礼不能只重形象、否则便是华而不实,甚至是沐猴而冠。而若是掌握了这些核心,并坚持实践这些核心,便可以举一反三,所言所行无一不出于仁义了,所有自由散漫的行为,也能得到更好地规范指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