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老师/文

一个字为什么是这个意思,不是那个意思?或者说,为什么这个意思用这个字而不用那个字?例如,为什么管马叫“马”,而不叫牛。这基本上是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只不过这个约定俗成不是大家开会定的,而是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致。但是有的也能说出一些道理,例如拟声字“澎湃、淅沥”。
单字意义的形成是任意的,字组意义的形成就不是完全任意的了,例如“新书”的意义完全可以由“新”和“书”推断出来。但是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影子,例如“保”和“护”的意义相近,但我们只说“保健”、“护航”,而不会倒过来说“护健”和“保航”。这是所谓的“熟语性”。
语言是发展的,字义和词义辗转相生,我们日常用到的字或词十之八九都是多义的。说笑话的人常常利用一字多义来逗笑,例如相声《歪讲三字经》里有“沉不沉,大火轮”,这里“沉”可做“很重”讲,也可做“沉没”讲。同样的字和词在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意思,例如“有色人种”中的“有色”,跟它对应的反义是“白色”,而“有色金属”中的“有色”,与之对应的反义是“黑色”。有些字眼,正反两种说法有时表达同样的意义,例如“好容易”和“好不容易”都表示不容易;“差点儿忘了”和“差点儿没忘”都表示几乎忘了,又想起来了。同样几个字的一句话,因为语法关系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其实同一种语法关系,包含的意思也是种种不一的,例如“蜜蜂”是酿蜜的蜂,“蜂蜜”是蜂酿的蜜。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更加多种多样,有的用许多话才说得清楚。而且,汉语里能在动词后面加上什么名词也是非常灵活的。跟修饰关系一样,同一动词加同一宾语还是可以有两种意义,例如老师说“我去上课”是去讲课,学生说“我去上课”是去听课。汉语会出现这么多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经济原则”,也就是说这样说比较省事儿。
有人说,意义依赖于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意义。这话有点绝对,因为几个月大的孩子,不会说话,但是可以从大人的表情,动作看出来一定的意义。
如果说,某种语言里没有某个词,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脑子里就缺少与此相对应的概念,是有几分道理的。例如,英语“uncle”可以表示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等,但是英国人见到这些人首先想到的是“uncle”,而只在必须区分的时候才会考虑区分。所以,不同的语言常常做出不同的概括。
都说数学是抽象的,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抽象的,例如语言。一说到“苹果”,指的是所有苹果的共同属性,而放弃各个苹果的特殊属性。而且,“水果”比“苹果”更概括,“食品”比“水果”更概括,“东西”比“食品”更概括。
语言的表达意义,一部分是显示,一部分是暗示。暗示的意义,正因为是暗示的,所以有可能被推翻,例如“我看过他三部小说”,暗含看完的意思,可以如果接着说“都没有看完”,就推翻了前面的暗示。正因为暗示的意义不太牢靠,所以法令章程所用的语言尽量依靠显示,尽量减少暗示,防备坏人钻空子。与此相反,诗的语言比一般语言更多地依赖暗示,更讲究简练和含蓄。
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复杂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字句暗示的意义;在字句显示的意义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构的意义。说话的人,尤其是写文章的人,要处处为听者和读者着想,竭力把话说清楚,不要让人家反复推敲。在听者和读者这方面,要用心体会,不要望文生义,不要断章取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