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创新创业课程矩阵【2019-2020】:
引导你进入最高效率的个人崛起与修炼价值创新能力的世界

前言摘要
在这个计划中,我将自己定位为“创业教练”,并设计一个新的称号:江帆
你可以称呼我为“江帆先生”,也可以称为“江帆教练”,或直呼“教练”Coach
为什么重新设定一个新名字呢?
很简单,这也是我对你——每一位进入这一训练序列的人——的要求。我们正活在互联网2.0阶段,正朝向3.0阶段迈进;新的技术正在急速的改写人类特征、星球的特征,而新的伦理与文化,正在新技术的催生下快速进化、生成,形成【对仍然活在“前互联网时代”的人群来说】全然陌生的社会图景。
如果你是“新人类”——我期望你是——你就必需严格要求自己脱离落后于时代的文化和行为模式,及早的了解、熟悉并运用互联网时代的逻辑,来进行一场自我驯化。从“重新拥有自己的名字”开始。

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显见的特征是:我们的精神本我都碎裂成各式各样的样貌,化身于线上虚拟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互联网原住民”一代已经进化出的一种“人格分裂能力”——肉身的我,在父母眼中的“我”,在熟人关系网络中的“我”,和化身进入互联网世界的“我”,可以完全不同。
而“姓名”、“名号”,这一神圣的存在,从我们“无法自主选择”的阶段(出生后由父母命名赋予,标注了一种“身份的所属权”),早已经进入“自主选择”(例如网上的昵称)、“自主设计”的阶段(例如艺人的艺名,化名),请你开始熟悉这一规律,并将其贯彻到底、运用到娴熟。

拒绝使用“身份证之外的名字”的人,请勿继续参与江帆教练的课程和一系列能力修行之旅。因为这类人会先天的排斥任何与“新文化”有关的行为特征,很难进入诸如“虚拟人格体设计”、“个人品牌打造”、“个人IP系统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且必须掌握的新型能力训练状态。
好了,这是第一个要表达的。
然后稍稍介绍一下,江帆教练为什么要开启这次的公开训练计划。
所谓的“动机”和“背景”
简单插入几幅过往五六年间的照片。




相信,你们可以看到——江帆教练在此前的几年间,始终在实施各类关于“价值创新”、“设计思维”、“社会企业”、“公益创业”等课题方向上的研究与培训实践。
我的社会身份默认是一种“隐藏在(事件)幕后,提供后台技术支持”的人设,并不喜欢“抛头露面”和“追逐流行概念”,所谓的“创业潮”,和任何甚嚣尘上的”流行热点“,在技术流的江帆先生看来,都只不过是政治导向或媒体炒作,不值得追随。
——“事在人为”,任何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而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视角,每个人都是由一系列“先天禀赋”、“价值观念”、“文化偏好”、“技能”组合、行为能力,组合而成的行动单元(作战单元);每个团队,又无非是由各种“行动单元”有序组织起来的,更大一级的“作战部队”,可以清晰的分析与评估其能力结构上的优劣,或技能要素上是否存在缺失或冗余。
就是这样,更多的“个体”叠加组合起来,构成“集体”;无“私”何以成“公”?——个体的超量聚合形成了社会,乃至“民族”、“城市”、“国家”...倒推回来看,个体能力,团队能力,组织能力,社团能力、企业能力、国家能力,都是清晰可辨的客观存在,只不过,我的“个体能力”和必然有局限性的“个人社会阅历”,只能理解到“社团能力”和“小微型企业(150人以下)”层次,再往上的“大课题”,我既不关心也不想操心。
技术流,和实证修行主义
是的,相信上面一段话,又凸显了江帆教练的另一种“人设特征”:技术流,和实证修行主义。
简单说,就是“不关心什么流行的大词儿”,而是非常具体的还原任何现象、名头、任务背后的“技术组合”,一针见血的洞察任何人或组织的真实能力水平。
对哒,江帆教练就是这样一种比较简单的“技术动物”,唯能力论,任何大词儿或身份的伪装,在江帆教练这里都是沦为无效哒。
然后概括性的说一下这次行动发起的动机和目的。
在江帆教练的实践经验中,“创新”是一个行为能力,“创业”是一系列的认知能力与行为能力的组合,这两个概念都不是“口号”或“噱头”,但确实都被官方行政力量和媒体力量异化成了某种空泛且模糊的“流行词汇”。
在此前四五年间的公益教学过程中,江帆教练最遗憾,或者说惋惜的,就是“极少有人有机会完整的参与聚焦技能建设的创新创业训练”——无论是高校学生,还是社会青年,都被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解构成了“即时反应”动物,只能偶尔的、片段的、浅表的参与一点点认知学习或技术训练,然后就纷纷离去、各自忙各自的事儿了。但实践经验证明,这种“蹭热点”或“临时抱佛脚”式的学习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典型的一叶障目、挂一漏万。
这种遗憾积累日久,一度让我心生倦意。
但另一个促成此次“重新开题”的机缘,是又有新的学生即将进入“报名参赛”流程,需要从基础开始、快速学习创新创业方法。这种需求是现实且强劲的,总不能眼见着“没有准备好的新兵,直接上战场...”,对,这是一个真实的动因。
最后一个动机,是江帆教练希望扩大和“跨界”的,几个不同领域中的社会伙伴们分享这些非常基础、扎实、且重要的认知与技术方法——例如社会创新界、公益创业界、社会企业界、IP创业领域,互联网创业领域等等。
由于此前一直“身居幕后”,为合作者提供后台技术支持,江帆教练梳理和打造的系统技术,已经为太多社会上流行的“某某大赛”、“某某某训练营”提供了内核部分的应用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包括提供企业大学的整体知识结构设计和高校实验课程的新学院完整三年课程设计),但我们自身从未尝试独立通过互联网线上面对公众展示技术组合。
我既没有做过私人的微信公共号,也一向反感“营销式修辞”。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坚守技术流的匠人精神作祟下的必然和必需,但也阻碍了跨界合作者对江帆教练技术能力的认知,降低了协作效率。

综上,这次利用“新学生”出现的机缘,我会尝试通过线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创业应用技术传播”,将包括公开分享课程体系、尝试开辟线上直播讲座,和线下工作坊、拓展游学、社会实践等一系列行动的完整(尽可能完整)的信息,通过《简书》、《知乎》、《微信公共号》等线上平台进行传播,希望有利于促进更多伙伴的学习与成长,增进交流、协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