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呀,因为一个穷字,就很难展开翅膀,做想要的自己。那个时候的人,喜欢随大流,别人怎么样,我就怎么样。虽然盲从,却也简单,用不着煞费苦心。就拿衣食住行来说吧,虽然穿的都青、蓝二色,哪怕很旧了,只要洗得干净、补丁细密,就不感觉丢人。又拿吃的来讲,不管干的、稀的,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至于炒的菜里,放的油是多是少、周末能否打上一顿“牙祭”,虽有想法,却不敢妄想。至于住的,那个时候大都破陋平房,即便住上楼房的,也都二层、三层筒子楼,人均面积不过几平米。说到出行,除了走路就是挤公交车,有自行车的,少了又少。物质短缺的年代,除了抱团取暖,难有其它选择,也很难做到特立独行。
凡是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人,身上都打下了穷困的烙印,这烙印往往又成为“不自信”的代名词。后来日子好起来了,一穷二白面貌被终结了,日月也换新天了。可生活标准,始终停留在吃饱、穿暖就得,稍觉过份一点的消费,就开始心神不宁。这样的状态,往往被晚辈们瞧不上眼,觉得有些猥琐,有些傻帽、有些不开窍。可那些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花的钱,只要到了晚辈那里,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就大把大把潇洒出去了。这样的反常现象,让老辈的大跌眼镜,有的也开始愤愤不平。为个啥、凭个啥,按道理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积攒的闲钱,咋就成了晚辈手里,轻飘飘的玩物,就变得那么不值钱?但真要自己去花,又瞻前顾后、左右难决。这样做还是不好吧?这样做了是不是败家呀?如果就这样把钱挥霍出去,能心安、睡得着觉吗?
老辈的差不多都这样,节节俭俭、抠抠搜搜,觉得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已经够可以的了。至少心里安稳、踏实、有底气。这样的想法、做法,真的就那么不堪吗?前几年误导“提前消费、高消费”,老辈的生活观念、方式,老受到时尚埋汰,不知不觉自惭形秽。到了经济下行的当下,老辈的消费观念,也有了晚辈的响应。觉得老辈的活法,还是有道理的,至少在应对不测时,有避免难堪的功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