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紧箍咒到底是什么?)
1
公元627年,刚刚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忽然收到一份出国申请书。
写申请的人是个游方僧,法名玄奘,今年只有二十五岁,却已是个资深驴友,最喜欢大江南北到处游学。
玄奘说:如今佛学界纷纷扰扰,一言不和就开吵,也不知谁对谁错。我想去趟天竺,到佛学发源地看看原典究竟是怎么说的。
这份申请书写得相当诚恳,可唐太宗拒绝得很干脆:不行。
国家大乱方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皇帝不同意,就意味着拿不到护照和签证。玄奘叹了口气,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偷渡。
第二年开春,玄奘带着几件简单的行李,从长安偷偷出发,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当时没有飞机和高铁,也没有GPS定位导航,跨个省都挺不容易,何况是去万里之外的异国。
那年头敢出国的只有三类人:第一类是外交使节,职责所在,不得不去;第二类是商人,有利可图,再难也想去;第三类是宗教徒(和尚),他们怀着一腔热忱,不怕苦,不怕死,路越难走,越觉得庄严神圣。
从汉代到唐初,六七百年间,出国人数最多的就是和尚。玄奘只是其中一个。
就像后世传说的那样,西天取经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尤其是西域荒漠地区,早晨还是飞雪连天,中午便烈日灼心。风一起,沙尘漫天飘扬,分不清东南西北,迷路是常有的事。
有一天晚上,玄奘躲在沙丘后面正要入睡,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凄厉的声音,像狼嚎,似鬼哭。他吓得睡意全无,又不敢乱动,缩成一团直打哆嗦。
仿佛灵光乍现,玄奘忽然想起一件事来:二十岁刚刚受戒那年,他曾去过四川的一座寺院,遇到一位生病的印度法师,他发了慈悲心,留下照顾法师直到病愈。印度法师十分感谢,便传授了一篇“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说是将来遭遇危险时,只要持诵四十九遍,便能逢凶化吉保平安。
想到这里,玄奘便强打起精神,默默念诵那篇梵语经文。心中渐渐变得安宁,再无一丝挂碍,外界的BGM也自动调成了静音模式。
这段经历,后来被写进了《大唐西域记》。

十七年后,已被印度佛学界尊为“大乘天”的国际偶像玄奘,又回到了大唐。
与出发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太宗一听说玄奘回来了,立刻下旨诏见他,还让他坐在自己宝座上,享受“御弟”的高规格待遇。
唐太宗并不关心佛法,甚至还比较反感,觉得南朝大梁的衰亡就是崇佛造成的。
他重视玄奘,是因为玄奘去过西域。
当时唐朝最头疼的敌人是突厥,它打仗特猛,不但霸占了西域,还侵犯刚刚建立的唐朝,逼得唐高祖李渊不得不称臣。这份耻辱,是扎在唐太宗心里的一根刺。
要打败突厥,就必须了解西域。要了解西域的最新情况,玄奘就是一张活地图。
所以唐太宗亲自督促玄奘把西游的经历讲述出来,由弟子们整理成书,供皇帝随时参考。这本书就是《大唐西域记》。
玄奘对军国大事一点都不感兴趣,他只想尽快把自己从印度带回的六百多部佛经翻译出来,普度众生。
回国之后,玄奘的主要精力都用在翻译佛经上。后人对他这项工作评价极高,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
当年沙漠遇险时念诵的那篇梵经,也被玄奘译成了中文,只有短短260字,取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是“定心的智慧”。
简称《心经》。

2
唐僧取经的故事,从唐朝就开始流传起来,一千多年间涌现出无数话本、戏剧、诗词,把这个故事讲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离奇。
但这些作品里,都没有出现“紧箍咒”这个道具。
直到明朝后期,吴承恩长篇小说《西游记》中,紧箍咒才终于亮相。
它其实是时代的特产。
在《西游记》诞生的时代,文艺界最流行的不是鲜肉配小花,也不是拉投资炒IP,而是“心学”。
心学是一门很酷的哲学思想,它敢向程朱理学说“不”。
程朱理学则是大明王朝的统治思想,由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确定下来。它的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要求大家安分守己,不要有过分的欲望。
然而人的欲望终究是压抑不住的。程朱理学主宰思想界一百多年后,挑战者终于出现了,他就是明代牛人中的战斗机王阳明。
阳明心学跟程朱理学一样,也是儒学的一个分支,不同的是,前者认为真理并非存在于外界(天理),而是位于每个人的内心,它强调自尊、张扬个性。
听起来似乎挺简单,但在那个思想被圈禁的时代,心学简直是打开了一道蓄水闸,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以奔腾之势席卷全国。(想象一下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
《西游记》《金瓶梅》《牡丹亭》这些离经叛道的名著,都是被心学潮流冲刷出来的珍珠。
不过物极必反,过分地强调自尊、张扬个性,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自私、荒唐,忽视他人和社会利益。
就在心学泛滥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它的弊端,开始思考如何调和个性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你看《西游记》中,孙悟空浑身洋溢着勇气与叛逆,崇尚自由,追求超越,蔑视一切权威。这正是典型的心学精神。
而紧箍咒,就是对心学的反思和修正。它把孙悟空超强的能力和破坏力限定在一个比较安全的范围内,让他有所顾忌,再也不能随心所欲。

孙悟空,象征人的内心。
《西游记》书中多处将孙悟空称为“心猿”,光看回目就知道:全书一共一百回,竟有十七回的回目中含有“心猿”二字,成了孙悟空的代称。
“心猿”也是一个佛学典故,出自《维摩经》:“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
紧箍咒,则象征外在的纪律。
孙悟空前期无法无天的行为就是在“放心”,后期戴着紧箍咒保唐僧西天取经的行为则是在“定心”。
孙悟空起初感觉十分不爽,动不动就被师父念咒处罚,折磨得死去活来。可随着师徒之间磨合越来越顺畅,紧箍咒从一个有形的束缚逐渐变为一种无形的自觉,并且在孙悟空成佛之时自然消失了。
所谓成佛,就是凭借“定心的智慧”,把个性与纪律、个人追求与众生利益相结合。

3
《西游记》中,将紧箍咒传授给唐僧的,是观音菩萨。
第十回,孙悟空打死几个强盗,挨了唐僧一顿批评,一气之下撒腿就跑了。观音化身老妇人,拿出一套衣帽让唐僧转送给孙悟空穿戴,还教唐僧如何忽悠孙悟空:
“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你可暗暗的念熟,牢记心头,再莫泄漏一人知道。我去赶上他,叫他还来跟你,你却将此衣帽与他穿戴。他若不服你使唤,你就默念此咒,他再不敢行凶,也再不敢去了。”
孙悟空果然中了计,脑袋被套上一个金圈儿,从此失去了自由身。他“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线儿模样,紧紧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出针儿来,插入箍里,往外乱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他依旧生痛,痛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
这个紧箍儿,是观音奉如来之命带来的,这篇紧箍咒,也是观音教给唐僧的。

佛经中提到观音菩萨的地方不少,但是以观音菩萨为主角、又有“定心”功能的经文,只有一篇。
那就是之前介绍过的,玄奘翻译的《心经》。
玄奘并不是第一个翻译《心经》的高僧,却是翻译得最有文采、最受欢迎的一个。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心经》跟其他佛经不一样,它赞颂的不是佛,而是观自在菩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观音菩萨。
可以说,它是一篇观音菩萨的心咒。
4
总结一下:
一、玄奘法师翻译过《心经》,这篇经文曾在取经路上帮助他战胜内心的恐惧不安。
二、吴承恩《西游记》诞生于明朝后期心学泛滥时,是对心学的发扬,也是对它的修正。孙悟空象征人的内心,紧箍咒象征外在的纪律。
三、紧箍咒是观音菩萨传授给唐僧的“定心真言”。而《心经》就是观音菩萨的心咒。
那么问题来了:紧箍咒是不是《心经》?
不知道。
毕竟,原著中并没有明确指出紧箍咒的内容,我们只能猜想、推测:它可能是《心经》。
给读者提供无尽的猜测空间,是名著的魅力之一。
让每个时代的读者联想到现实处境,从而获得长久不衰的现实意义,是名著的另一大魅力。
比如紧箍咒,难道只有孙悟空头上有?
不信我给你念一篇:
“毕业了吗?找到工作了吗?工资多少?为什么不去考公务员?有对象吗?年纪不小了怎么还不结婚?什么时候要孩子?打算生二胎吗?买房了吗?什么地段?多少平米?是学区房吗?买车了吗?摇到号了吗?工作干完了吗?升职了吗?涨工资了吗?朋友圈第一条快去给我点个赞,帮我投下票记得连续七天每天三票哦……”
感觉如何,是不是比孙悟空还头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