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平原客》,我对罗秋旖的婚姻悲剧感慨不已。
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呢?她出身书香门第,美丽大方,热情洋溢。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也知书达礼。她大学就读中文专业,是典型的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的知识分子。
而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用作者的话说:那是一个读书的时代,姑娘们都是活“精神”的。所以,像罗秋旖这样的女子,她们寻找爱情的“标尺”,大多都活在书本里。
那时一篇《哥德巴赫猜想》,就让同罗秋旖一样有着浪漫精神的女子们深深迷醉,罗秋旖把刊登“猜想”的那份报纸放在枕边上,读了很多遍,还禁不住在寝室里大声朗诵,每读一次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对她来说,北京太遥远了,“猜想”里的陈景润太神秘了,都给人以够不着的感觉。但她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小麦专家,一位被吴教授经常极力夸赞的得意弟子,他不就是未来的“陈景润”吗?!
于是,她怀着对专家学者的憧憬与痴恋,主动找到李德林,那时的她被李德林的专家身份深深吸引,她毫无疑虑的选择了李德林。
那时的她,根本不会意识到婚姻不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家人的事情。在婚姻里,她会慢慢发现李德林的所有优缺点,会更加深入的了解李德林的性格、生活方式、做事准则。她要深入接触李德林的原生家庭,接触李德林的亲朋好友,她要在真实的生活里过简单重复的日子。
然而,在踏入婚姻之前,她没有任何准备,有的只是一腔热情,满心浪漫。
除去罗秋旖个人选择上的因素,我认为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他们没有为爱付出。

为爱付出,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身为妻子,罗秋旖应该明白李德林一路走来的艰辛,他出身农家,从小家境贫寒,是看着乡人们的接济考上的大学,又通过自己艰苦奋斗拼出来的专家光环。所以,李德林不可能忘本,他对乡人们始终心怀感恩。
李德林的父亲及乡人们世代生存在平原大地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世代传承下来的习俗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在罗秋旖看来随地吐痰、不讲卫生等生活陋习也不可能一下子改变,但他们有着农民身上那朴实、勤劳的优秀品质。
李德林的父亲及乡人们特意将刚从地里拔出来的地瓜、花生等特产带给李德林,那是乡人们的一片心意。罗秋旖怎能将这些东西扔出室外呢?
身为丈夫,李德林应该很清楚罗秋旖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以及生活习惯,罗秋旖每日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将李德林的衣服、鞋子存放的整整齐齐,那都是为了一个健康、卫生、洁净的家庭温馨氛围。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李德林为此还有什么怨言呢?
罗秋旖努力学习雅思,不想让李德林回国,是为了家庭和孩子今后更好的发展,这一点,在国外留学的李德林应该更清楚。虽然李德林惦记家中老父亲,但应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妻子,二人一起想办法,而不能不打招呼径自回国,导致二人矛盾加深。

为爱付出,要有让一步的胸襟。
罗秋旖在李德林老家遭受了屈辱性的婚礼,被乡人们捏的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半个月了还未消退,从未想到也从未面对过这种场面的罗秋旖反应过激也情有可原,如果这时李德林不是和她争吵、冷战,而是让一步,好好安慰受伤的罗秋旖,事情也不至于太遭。
李德林被提名副省长后,学校里的领导及敬重的导师吴教授为他送行,吴教授年老不能喝酒,作为弟子自然要代替老师接应,除此之外,别人敬他的酒,他也不能不喝。最后,酩酊大醉的李德林被抬回家。如果罗秋旖让一步,理解此时李德林的身不由己,而不是径直让李德林签离婚协议,或许他们的婚姻还有继续的可能。
婚姻生活不是甜蜜的恋爱,是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柴米油盐。锅碗瓢盆总有互相碰撞的时候,男女主角也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才能去发现更多之前未曾发现的问题。
如果只是希望对方付出多一点儿,没有互相让一步的胸襟和豁达,婚姻的裂痕早晚会产生。

为爱付出,要记得初见时的美好。
李德林在麦地里研究小麦品种,抬头看到了从阳光里走来的罗秋旖,她站在田野里,就像是一幅油画,高贵、窈窕,美丽极了。
罗秋旖给亲手他织纯洁的、柔软的白色围巾,轻轻的给他围起来,罗秋旖知道李德林胃不好,就把热水袋递给他,让他暖一暖。她是爱他的。
李德林被罗秋旖的美丽、温柔、绚烂深深的吸引,他是爱她的。
可为何,二人一旦争吵起来,就忘掉了初见时的美好呢?如果他们能想一想初见时的温柔,强硬的心儿会不会变得柔软一点儿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应该是一句遗憾的、悔恨的、再也回不去的感慨。让它时刻出现在生动的当下该有多好。
既然有爱,那就不要辜负这份爱。
既然有爱,那就勇敢的为爱付出。
为爱付出,不是跌价,不是委屈,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初心。
【《平原客》读后感之二】冲突,冲突,还是冲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