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遇到有朋友说,我没有空去学习,我要带娃,我要帮孩子检查作业等等,忙完以后已经很晚了,没有时间,很羡慕那些不用带娃的朋友等等。每当此时,我就忍不住要开讲了。

真正的富人与普通家庭之间教育观念的巨大鸿沟
我身边有些家庭送孩子出国留学,是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下来的一两百万去留学。孩子留学归来后却找不到工作,还要父母托关系找工作,然后打一份普普通通的工,过着普普通通的人生。而真正的富人家的孩子是用家里置办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去读书的,书读完了资产增值了,读书不仅不费钱还顺带赚钱了。另外孩子也能够在读书期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譬如说写公众号、旅游、做培训、做小生意等等,很多在上学期间就积累了第一桶金甚至有些已经财务自由了。
为什么同样是留学,结果却差别那么大呢?
根源在于父母对待金钱的观念,对待拒绝的态度,以及在生活上方方面面的思维方式在养育小孩的时候会渗透给自己的儿女。前者没有财商知识,收入直接变成支出消费掉了;后者有财商知识,收入转化成资产,用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来去出国留学、消费和享受。

普通家庭教育小孩“好好学习,考个好的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这就是没有财商教育的穷人思维。这种教育观念在根本上已经限定了孩子的出路——做一个雇员,去打工。普通家庭凡事以孩子为中心,一味地追求一个好分数,牺牲自己成就孩子,只要孩子可以考个好分数,其他事情都不让孩子操心。这种父母以为自己为孩子做的牺牲可以换来孩子巨大的成就,将自己未曾完成的梦想加诸于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就指责孩子,“我为你辛辛苦苦,放弃升职加薪的机会甚至放弃工作,你怎么就不知道上进呢?”殊不知你在指责孩子不上进的时候,孩子正以你的不上进为榜样。所有的这一切就像一个枷锁,牢牢地套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变成了你的复制品,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仔细想想这不正是你的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吗?如果你不能跳出这种思维方式,那么它就会代代相传,这也是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分数,社会考验的是一个人方方面面的综合素质。
只要孩子成绩好,啥事也不用干,还容易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出来社会受挫,抗压能力特别低。我大学的时候有一年春季开学,学校遇到七连跳事件。其中有位研究生即将毕业,只是因为论文没有通过而跳楼。我不知道这些跳楼的学生有没有想过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他成人突闻噩耗的感受,也不知道这些父母有没有想过自家的娃为啥会如此脆弱?留下的只有不甚唏嘘。
而我身边的富人朋友是怎么教育小孩的呢?有位朋友情人节带娃出去卖花,三个孩子分别是8岁,7岁,2岁。每一位大人带一位孩子,分三队竞赛。卖花前先给孩子培训,见到人如何叫人买花,如果买了就给二维码付款,如果被拒绝了,也没有关系,下一个就可以了。当孩子还那么小,对于拒绝没有什么概念的时候,你告诉他被拒绝了没有关系,直接下一个,其实是非常有力量的。这时候孩子的感觉就是好玩,不会有太多的执念和对被拒绝的恐惧。当然被拒绝得多了,孩子也会变得没精神,这时候爸爸就现身说法,首先是起带头作用去卖花,做榜样,用成功卖花的经历鼓舞孩子。同时告诉孩子爸爸平时出去做生意也是如此,有时候见100个客户才会有1个客户和爸爸做生意。这样孩子就能够从小知道父母赚钱的不容易,同时也将被拒绝看成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出来社会的时候,当穷人的孩子还在玻璃心,陷在被拒绝的难受里面的时候,富人家庭的孩子已经往前走了很远了。有句话说,你被拒绝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成功。如果从来都没有人拒绝你,说明你是一个没有啥主见的老好人而已。

我们经常听到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很多父母很焦虑,给孩子报各种班,牺牲自己的所有业余时间来陪伴孩子,努力赚钱让孩子有机会去国外留学。然而他们不知道,真正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是先做好自己,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同时每天要留一点时间陪伴孩子,是高质量全身心的陪伴,而不是貌似陪伴孩子,让孩子做作业而自己在旁边玩手机的陪伴。当大人学会了在事业上拼搏,并展示给孩子看的时候,孩子会崇拜你和模仿你,这时候即使你没空检查他的作业,他也自动自觉地完成。只有我们成为孩子的骄傲,才不会让孩子青春叛逆期的时候羞于与我们站在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