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谈宽恕,今天谈“宽恕之道”。
我们说“宽恕”要先去刻薄之心,要从“做人忌刻薄”,“富贵忌刻薄”,“听闻忌刻薄”,“教人忌刻薄”等方面去克服,才可能做到宽恕。什么叫宽恕之道?宽恕就是原谅,凭什么去原谅?用什么标准去原谅?这个标准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凭着自己的心去想别人的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施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把我不喜欢的事情施加给我,相反,哪怕我受到委屈,也不把别人施加给我,而我不喜欢的事情再反过来施加给别人;别人对我不好,我不能反过来对别人不好,这就是原谅,这就是宽恕。宽恕分积极的宽恕之道和消极的宽恕之道,积极的宽恕之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消极的宽恕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什么叫积极的宽恕之道?什么叫消极的宽恕之道?且听下面分解。
消极的“宽恕之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篇》
子贡,孔子的得意弟子,言语科的高材生,聪明伶俐,能言善辨,“臧否人物,品评是非”,善于经商。他认为孔子的学问像泰山,像大海,像日月,泰山捧一捧土不见其增加,海水舀一瓢水不见其减少,日月不可阶而升,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博大精深,能否找到一个最简洁的方法呢?聪明的学生总喜欢走捷径,于是,有一天,子贡向孔子提了一个刁钻的问题。子贡向孔子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一言即一字,回答这个问题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孔子学问的全部内容;二是对我有极大的教育作用,意思是可以作为终身行为准则的一个字。仅仅一字,可见子贡问得十分刁钻。孔子不愧是圣人,真的就回答他一个字,“其‘恕’乎!”那就是“恕”啊。“恕”作为终身奉行的标准,可见其宏远,深广。因一字而终身奉行,也见其艰难。孔子唯恐子贡对“恕道”把握不准,又用八个字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其实是行恕的心理标准。
子贡善学,孔子善教,子贡以“一言行之”问孔子,孔子以“一以贯之”之道语子贡。子贡善问,孔子善答;一言之问,一恕之答;子贡问得新颖怪僻,孔子答得简洁明了。恕者“如心之谓也”,己心如彼心,彼心如己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心不喜欢,切勿施于人,心心相印,心心相通,推己及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诸人”,千年圣训,黄金格言,道德底线,不可违戾。恕当是生活之恕,大是大非,纲纪原则皆不在宽恕之列,当依法律办事,依纲纪而行。“己所不欲”真的不能施与人吗?“己所欲”又的确能施于人吗?什么时候能施?什么时候不能施?且听分解
消极“恕道”的限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语,读起来很简单。细究起来,却又很复杂。我们先从“己所不欲”和“己所欲”两个角度列表分析:
己所不欲
A 己所不欲,人不欲,勿施于人
B 己所不欲,人亦欲,可施于人
己所欲
A 己所欲,人不欲,勿施于人
B 己所欲,人亦欲,可施于人
我们从图表上仔细看,什么时候可施于人,什么时候不能施于人。不论是“己所欲”或“己所不欲”,都要以对方的标准为标准,只有对方喜欢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施加于人。凡事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是非善恶对错施予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人生学会了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就是成熟的人生!美国认为人权高于主权,强行把他们的人权思想向全世界推行,给世界诸多国家带来灾难,都是没有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真正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而是以对方的喜好为标准,把握被施予者的心理活动,理解“恕道”的限定,就是成熟的人生。下面谈孔子对消极“宽恕”的解读
孔子谈消极“恕道”。
生活中有许多人责人很严,恕己很宽,古语云:“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正是要求人们责人要宽,责己要严。但事实上是责人很容易,责己却很难,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认为自己做得不好。他说: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中庸》
君子做人的道理有四条,可我连一条也未能做到。我要求儿子孝顺我,侍奉我,我却未能做到按统一标准去孝顺我的父母;我要求我的下属对我忠诚,我却对我的上级投机耍滑;我要求我的弟弟尊敬我,我却未能关爱他;我要求我的朋友对我有帮助,自己却很少去帮助朋友。人生都在要求别人,从来就没有想过用要求别人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正是责人易,责己难。
孔子接着说:平常的道德要实行,“庸德之行”,平常的言语要谨慎,“庸言之谨”,道德践行有所不足,就应该努力去做好;“有所不足,不敢不勉。”对言语所说的还有没做到的,就不要把话说尽说满。“有余,不敢尽。”事要做满,话不能说满,要多做少说,“敏于事而慎于言”,说话同时要考虑言语能否落实到行动上去,行动时要考虑到与自己所说的是否相符合,做到“言顾行,行顾言。”言行一致,君子怎么能不忠厚诚实呢?“君子胡不慥慥尔!”孔子说自己在“忠诚”,“孝顺”,“友悌”,“践行”四个方面做得不好,其实是对自己深度的鞭策,极高的要求。他也是以自我鞭策的方式向世人强调要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
后面谈积极的“宽恕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