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心的学问。这颗心,人人都有。对于这颗心,可以从三方面来讲:心之本体,也即“心即理”;致良知的功夫,即在心上用功、达至良知的方法;良知的妙用,文韬武略如阳明先生一般,战无不胜的心法,究竟在何处?
方法诸多:《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指出的“教条”路径;诚意和明心之功;此外还包括事上磨炼,素其位而学的功夫。
阳明学不是书斋之学,乃是济世的学问。阳明先生给弟子讲学,都是直接教授在事上磨炼的功夫。
什么叫“事上磨炼”?通过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解释。
阳明先生的一个弟子,叫朱子礼,在做官之前,来向先生请教为政之道。阳明先生并没有直接教给他为政的方法,而是说“为学即是为政”,什么是为学?阳明先生说,就是在心上用功的方法。朱子礼回去后的三个月,在事上实践,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关于为学,朱子礼是这样做的:
“惩己之忿,而因以得民之所恶也;
窒己之欲,而因以得民之所好也;
舍己之利,而因以得民之所趋也;
惕己之易,而因以得民之所忽也;
去己之蠹,而因以得民之所患也;
明己之性,而因以得民之所同也。”
改变自己,才是改变世界的捷径。往内在自己心上探索一分,就明了别人的心;清楚自己的痛,也就能明了他人的痛;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就掌握了他人的不足。这就是人之心。
三个月后,朱子礼又去向先生请教:既然为学即是为政,那该如何为学呢?但阳明先生这次并没有讲如何为学,只说“为政即是为学”。
朱子礼回去后,就照着先生所说的去做。三个月后,心上果然有很大收获:
“平民之所恶,而因以惩己之忿也;
从民之所好,而因以窒己之欲也;
顺民之所趋,而因以舍己之利也;
警民之所忽,而因以惕己之易也;
拯民之所患,而因以去己之蠹也;
复民之所同,而因以明己之性也。”
这就是事上磨炼。
阳明先生从未教人脱离工作去为学。不在工作上磨炼,就会遇事便倒,就会逃避到一边去静心,这无论如何是经不起现实考验的。
心上去得一分私欲,便复得一分天理。在起心动念间,在做决策时,觉察自己是否依良知而行,就叫事上磨炼。事上磨炼,还要避免沉溺事情之中、不分善恶。
作为企业家,把生意做好就是为学;事上磨炼,就是把良知用于企业,依良知而行。如此,不但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更能赢得一颗纯粹、光明之心。
事上磨炼,方法诸多。但最重要的,是拷贝圣贤这颗心。圣贤可学而至,何况天下英才?当然可学而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