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莫斯科行动》,想起了行业红利期这个词。在我的认知里,很多行业都有红利期,简单说就是这个阶段大部分人都挣钱。
90年代初,俄罗斯出现了严重的物资匮乏,无数人做上了“倒爷”的生意,购置大量国内的日用品,白酒、香烟、皮夹克、收音机等等,贩卖到俄罗斯。当时还没有发货渠道,只能通过火车自己带货过去。走一趟货打火机可以带几十万个,三四十件一包的皮夹克包裹可以带上一二百包。那时去莫斯科的“倒爷”生意火爆得很,只要是从国内带去的东西基本全能出手,而且利润极高,比如从白沟批发的皮夹克,一件进价也就一百多元,可在俄罗斯能卖到三千卢布(折合人民币六七百元)。据说一个“倒爷”,一个月就可以挣上万美金。
上万美金就是放在现在,一个月挣个6,7万人民币都不是小数,更别说90年代初的物价水平和外汇指数了,粗粗一估,大概可以相当于现在一个月60,70万。
那个年代,当了“倒爷”的几乎都挣着钱了。正如过去二十年来,做房地产的都挣着钱了一样。
曾经听朋友提及,2000年的时候,通讯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偷偷给电话卡买了一堆卡主自己都不知道的套餐,经常有人买了一张预存100元的电话卡,拿到手一查,欠费。可是连有什么套餐,如何取消都无从得知。那个时候通讯行业有很多做这种套餐服务的公司,大概也就是包月的发发被抄袭了无数遍的笑话和游戏,公司很小,一个月利润却可以高达200万。后来,国家明文规定必须电话卡主自主预订套餐,并可以取消之后,这个行业迅速萧条,留下来的都是真正做得好,用户真心愿意用的。
我一直认为,很多的行业都有红利期,这个期间利润很高,行业内的大部分人都挣到了钱,同时很可能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紧接着就是泡沫与破裂,活下来的会更加繁荣,渐渐成为行业独角兽。
不过有意思的是,红利期经常处于灰色地带,97年中国才取消“投机倒把罪”,不知道93年的俄罗斯“倒爷”们有没有触犯法律,而通讯行业提前套餐显然也不是多么合理的行为。然而这个时期,似乎总有那么一批人在经营也在收获。
也许币市正在行业红利期,也许不久之后泡沫与破裂也将随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