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一辈又一辈人传世下来,文化水平虽不是很高,但说话是的忌讳字眼儿不少,如老人过世,这是家家户户,迟迟早早都要经历的事情,传播该信息遂不能说是越快越好,但也属于那种尽快叫人知道的事事情情,需要别人尽快来帮忙呀,你像洗涮,换衣,化妆,挪棺,入殓,甚至清扫院落诸多事情,皆需要他人来帮一把手的。而这个“死”可不能随便出,很不吉利。那怎么说呢?咋办呢?换个说法呀,来来去去,此类说道就越来越多。
民间村草里最常听到说的说法:过世、过去了、去了、走了、长眠、先走一步、老去、作老人、成老人了,千古、没了,了啦,上西天了·······听多了,连十头八岁的小孩子也知道大人们在传达嘛信息了。
结合人文景观的话,各个地界都有人去世的文雅说法,譬如像“嗝儿屁”(来自老北京方言);“翘辫子”(来自上海话)等。还有传统的委婉语如“牺牲”“撒手”“玉碎”“就义”“与世长辞”“驾鹤西去”等也会在网络交流中使用。
大致总结如下:
自然之死称:寿终、百年、老了、谢世、长逝、长辞、走了、故去、就木,仙游
非正常死亡称:遇难、丧身、蒙难、罹难、暴亡、身亡、殉亡、暴毙、毙命、丧生、亡命
在非生活地或非成长地死亡称:客死
因饥饿而死称:饿殍
未成年人的死称:夭折、早逝
青壮年时候的死称:英年早逝
光荣的死亡称:牺牲、就义、成仁、殉道、殉国、捐躯、光荣、殉职、英勇献身、慷慨就义等
老朽之年的死称:寿终正寝
无论预兆的死亡称:遇难、猝死
自杀之死称:自尽、厌世、自绝于人民
对死亡的婉转说法:见去楼空、天妒英才、驾返瑶池、音容宛在、师表长存、大义凛然、杀身成仁等等
被执行死刑的人称:伏法、正法
对尊重的人死称:逝世、去世、长逝、溘然长逝
佛教界称死亡为:圆寂、涅槃或往生
天主教或基督教称死亡为:释劳归主、魂归天国、荣登天国、主怀安息、蒙主宠召
道教界称道士之死为:羽化或升天
中国穆斯林称死为:归真········
“死”的幽默和玩笑话也有很多,各地差异也不小,以下是其中一些:
“嘎了”:常用于以幽默戏谑的语气表示事情没成、卡住或者死亡,特别是在游戏中表示角色死亡。
“挂了”:比较俏皮的表达,常出现在游戏或搞笑场景中,但在严肃话题中使用可能欠妥。
此外还有:“完了”,“玩完了”,“交待了”,“交代了”,“凉了”,“凉凉了”,“拜拜了”,“嗝儿屁了”,“见阎王去了”·······
这些表达方式大多用于轻松、幽默的场合,能够为语言增添趣味性。然而,在使用这些表达时需要注意场合和对象,避免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以免引起误解或冒犯他人。
拓展知识:关于去世的表述方式,不同文化、宗教和地区有着各自的习俗和用语。例如,在佛教文化中,常用“圆寂”、“涅槃”等词语表示逝者达到了佛教的圆满境界;在基督教文化中,则常用“安息”、“归主”等词语表示逝者的灵魂得到了安息。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方言和土语中也有独特的表述方式,如闽南语中的“过身”、“过世”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关于去世的表述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