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篇文章来和大家分享我对“妥协”这个词不同阶段的理解。
第一阶段:妥协不是一件好事
妥协指的是以让步的方式避免冲突与争执。实际上,妥协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但在我小的时候甚至在我到初中的时候,在我的印象里妥协都是一个贬义词,在我的脑海里,伴随这个词出现的就是电视机里卖国求荣的汉奸、立场不坚定对敌意志不是很强烈的软弱分子、避战求和的保和派……
在现代妥协这个词却几乎成了一个贬义词。妥协与投降总是连在一起,成了投降的同义词。不论在什么场合,“妥协”成了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现在想来,可能是受了电视上过度宣传的影响,这也是这个国家曾经遭受到的苦难对于后世的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当时读书少,思维模式匮乏,还处于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模式。
第二阶段:原来妥协也不一定是坏事啊
后来,忘记了在读哪本书的时候,读到宋朝的历史。纵观宋朝,北宋时很多人义愤填膺,想要收回幽云十六州,主张攻打辽国。但实际上,北宋能够在经济、文化,技术……层面,取得高速的发展,成为古代中国最自由、开放、富足的时代,靠的就是和平,就是妥协。
正是由于北宋向辽输送岁币,让大辽阻挡游牧民族南下,获得和平的发展时期。
到了南宋,又出现了抗金的问题,出现了秦桧和岳飞的故事……
虽然说一般人对于秦桧都持痛恨态度,秦桧死后都没有墓,被铸成铁像跪在岳飞祠前八百年……但史学家看待问题从来不是如此片面,实际上,秦桧和岳飞之争,就是主和派和主战派之争,在这方面史学家还是肯定秦桧主张的和议政策,因为秦桧力主议和,方才使得南宋能再延续一百五十年。
明朝大文学家张岱说: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
清朝有位史学大家名叫赵翼,此人点评历代史书名气极大,“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就是此公名句。
赵翼认为:宋之南渡,秦桧主和议,以成偏安之局,当时议者无不以反颜事仇为桧罪,而后之力主恢复者,张德远一出而辄败,韩侂胄再出而又败,卒之仍以和议保疆。
民国大文豪胡适评价说:秦桧有大功而世人唾骂他至于今日,真是冤枉。
除开秦桧的人品问题,主和还是值得肯定的。
这也是妥协的一面,从那个时候起,我才渐渐明白了妥协不是贬义词,妥协也不一定是坏事。
第三阶段:妥协,不仅仅对自己,也对他人,对世界。
据说释迦摩尼出生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如果不从佛学的角度理解这句话,从心理学上看这句话的确是写出了我们婴儿时期的心理心态,简单的说就是“想要什么有什么”,直到成年了,很多人都仍然存在这个心态,所以这几年“巨婴”这个词都很流行。
但是,我们渐渐都发现我们已经不再是婴儿了,世界不再围绕着你转,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都需要与周围的一切:自己,家庭、朋友、社会……妥协。
我们需要与自己妥协,明白自己的缺点,明白人无完人,就像白岩松说的“缺陷是完美的组成部分”,我们原谅自己,与自己达成妥协,构成内心自洽。
我们需要与家庭妥协,我们需要摆脱父母施加在我们身上的不利因素,原谅他们对于我们的冒犯……只需要知道:他们是爱我们的。
我们需要向社会妥协,放下曾经种种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走向真实的世界。
……
就像韩寒说的:“妥协不是贬义词。我一直都是在妥协,但在妥协之中我会尽可能多地保全自己。不承认自己妥协的人,那就是装逼。”
我们都需要明白,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你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