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我人生最美好的体验之一
我常打趣自己唤作 流氓 土匪,因为长得像流氓一样,做事像土匪一样。但是还好立身倒也正,朋友们喜欢叫我少侠和小太阳。不过不管是哪一种叫法称呼,我还是喜欢这么一句概括性的评价---亦侠亦狂亦温文。这是上一年的香港中文图书展上我看到的一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我相信,阅读是我人生最美好的体验之一。我倒是不像在陈言赘述阅读的好处和作用,就简简单单推荐几本我认为的好书。

源于好友相问
我有个朋友最近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怎么这么爱看书?在他眼里,我就是忙着忙那,并且到处玩的人。
他就很奇怪为什么看我平时都在到处玩,怎么还看了这么多书?你平时都看什么书?怎么看书?能不能给我一份书单?等等的一系列问题,于是我打算简单的讲述一下。
首先,阅读我认为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个人阅读”,重点在于“个人”而不是“阅读”,阅读是个人的事情,所以我想书单自有自己才能给你自己量身定制,别人的书单除了借鉴启发意义并无他用了吧!我并不想嘚瑟看了多少书,书看多了有什么用?关键还是看反馈和行动,这就和看书多少真的没关系了,也有些人一年就看一本书也胜于看一百来本的人。

阅读的看法
①这年头人太浮躁,爱看书能静得下心来看书就是好事,我先不管你看什么。
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有阅人无数。
③人文情怀,于我几何?惠我良多!
④一个人看的书最能看出他的品味秉性。
好友相邀,定然不负,于是乎我也决意写一点,不敢叫书单,且谓做“少侠閲江湖”,本想按照书本类别写下,但是最后决定还是用时间顺序写下来,同时讲讲我和书的故事,即为“阅”,书中阅人间,人间阅人情,人情阅世事。下面言归正传
1.《人间词话》:

我首推的第一本书就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一年内他和我去过的地方一样的多,这是一本我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的书。王国维是中国的典型士大夫,清亡之后为其守节。他第一次在中国的诗词美学中提出了境界说,王国维完美融合了中西美学的观点对中国的诗词做出了新的解释,他把词读的通透,三两句话就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引人遐想,他带给我一种不同的美学体验,随处有感,兴来即发。经典并不一定是晦涩的,但假设人间词话是晦涩的,我也建议一定要看看他,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至于人们烂熟的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2.《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就是那个铁齿铜牙纪晓岚)晚年所作的笔记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不得不承认,当时的天下第一才子毕竟是天下第一才子,文章短小精悍,但是十分翔实,虽描写鬼怪但是社会性也十分突出,我对此书十六字评价:想象广阔,情感丰富;社会百态,大夫理想。
3.《走出帝制》:

这本书是本身就很有故事,清华大学的秦晖老师写出本书出版之后没多久遭禁,最后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学研究生诗逸兄赠送本书给我。我在阅读之后,个人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秦晖老师的观点问题意识强烈并且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详细分析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形势,论证中国制度演变,其很多观点都与主流意识大相径庭。书中内容我就不详细说了,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越禁越火,地下疯传。不禁别人可能还发现不了,影响有限,一旦成为禁书其传播式链条就会发生根本变化。
4.《西游记》:

这本书够经典了无须累赘,电视剧看多了,看看原著还是很有必要的,别有一番感受,原来书中扛行李的不是沙僧而是八戒,妖怪原来也很可爱很多新发现。

年少的时候,看《西游记》

总喜欢看里面降妖除魔的片段,盼望着
师徒四人能克服艰险取到真经

看到《女儿国》这一集时,觉得平淡无味
甚至庆幸女国王未阻止取经道路
后来,才懂得《西游记》中
九九八十一难,这一情关,才是最难的
“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
才是这世间最美的情话。
真是年少不懂《女儿情》,读懂已然不少年。
御花园里,草木含情,鸳鸯戏水

女儿国国王和唐僧在小桥流水之中
游园赏景,并肩而行,笑语吟吟
伴着一曲情意绵绵的《女儿情》
也记住了女王那段感人肺腑的“真情告白”:
女王:我身为女王,饱享荣华富贵,可是从未享受人间欢乐,今日哥哥到此真乃天赐良缘,来日哥哥登上宝座,我为王后,从此双宿双飞,这不是万千之喜吗?
唐僧:佛心四大皆空,贫僧尘念已绝,无缘消受人间富贵,阿弥陀佛
女王:你说四大皆空,却紧闭双眼,要是你睁开眼看看我,我不相信你两眼空空
唐僧:阿弥陀佛
女王:哥哥,别闭上,睁开眼睛吧,你就睁开眼睛吧
唐僧:我就是睁眼看你又能怎样?
女王:哥哥,你难道真的不喜欢我吗?今日良宵难得,你就答应了我吧
唐僧:女王陛下,贫僧已许身佛门,并与大唐天子有诺在先,还望女王陛下放了贫僧西去,来世若有缘分……
女王:我只想今生,不想来世

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
悄悄问圣僧 ,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
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
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
爱恋伊爱恋伊 ,愿今生常相随

朱琳演活了一个温婉多情的女儿国国王
徐少华演出了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唐僧
两人成就了一段旷世不遇的未了情
也让一首《女儿情》成为经典名曲

躲过了一劫,错过了一生
这世间唯有爱才能与信仰媲美
唐僧的一句“如果有来生……”
或许是他在剧中唯一的一次心动

几年前,《在艺术人生》中
86版《西游记》导演和演员聚首
朱琳依然仪态大方,兰心蕙质,明媚动人
和国王一样温婉,她问台下的徐少华:
“自女儿国一别,二十年不见,御弟哥哥,别来无恙?”
这句话出口
台下的徐少华早已泪流满面
只一句话便打开了所有人的记忆
如同多少年前,她笑魇如花地问他:
“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

山高水远,一路艰险,妖魔鬼怪,魑魅魍魉
《西游记》每一集皆有嬉笑怒骂
让人不由地沉浸在剧中不能自拔
而从第16集《趣经女儿国》开始
便有了不同以往的浪漫柔情与淡淡惋惜
那时候没有特技,拍摄效果极差
但就算现在看来,这一集依然拍得很美
仅一集就秒杀如今不知多少爱情偶像剧

无论是导演的改编还是演员的演绎
抑或是剧中的歌词和创作的曲调
都堪称完美,可以说它是西游记的浪漫巅峰
据说当年曲作者许镜清把曲子做出来之后
闫肃老师先填了词《别亦难》:
“怎诉这胸中语万千
我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只怨今生无缘
道不尽声声珍重,默默地祝福平安”
杨洁导演却以为这个词虽然深情
但没有表达出女王的万分感慨、愁肠百结
于是自己提笔填词了这首《女儿情》

杨洁导演离世,世间再无《西游记》 前段时间86版西游记的作曲许镜清上《朗读者》,和前几天 杨洁导演离开人世+猴哥生病住院,再度挂起了一股西游风。西游记,让我们重温经典。看懂西游记,就看懂了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和现代的社会形态。

那时候的猴哥那么帅,那时候的仙女和女菩萨都那么美。

本章节有关女儿国部分内容引用自“美物计”
5.《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当代中国的风情画。 看了之后觉得惨!惨!惨!
《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重新组合成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而文革后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兄弟两人的命运在时代的巨变中发生了惊天的逆转,学识丰富的宋钢命运悲惨,曾经的地痞无赖李光头却大富大贵,文化知识分子的在这个时代人性的扭曲和变化,最后因为宋钢的死一切又发生了变化,李光头变了,林红变了,可是只有这个时代没变。这真的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活着》讲述了福贵和他的家庭如何承受巨大的苦难,丧母丧妻丧子丧孙,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但是福贵却没有很多的抱怨,这真的是中国人,典型的中国人,只要还能活下去,就不会有多的抱怨。虽然当下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充裕,但是把我们大多数个体剥离出来看,我们何曾活的比富贵更加饱满,其实我们和福贵一样。
《许三观卖血记》我没有看见像救世一样的男人,反而是一个有些真实而又令人怜悯、可笑的主人公,但某种程度上,许三观他又是个英雄,一个平凡的英雄,不管是不是亲生儿子他要救,不管什么困难他要帮,不管什么责任他愿意扛,他用一次次的卖血帮助家庭度过难关,这是属于他的壮举,小人物的壮举,特别是在那样一个时代里。
首先,余华的三本小说阅读起来真的很痛快,从翻开第一页开始,一路读下来,酣畅淋漓,竟然一下子就看完了。然后,情节内容很充实,惨是真的惨,但是这真的是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即使现在的人也是,你但凡走到大街上去看,很少能看到人笑容满面走在路上,即使是小孩他们也为作业心烦,也许只有襁褓中的婴儿抑或看透世事不为儿女操心的耄耋老人才能无忧无虑吧。因为现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烦心事,买房,还贷,娶妻生活,生活的压力压着人喘不过气来,每一个人都不幸福,大写的愁字,我们每个人都是福贵,都是许三观。
6.《干校六记》+《我们仨》:

经历过起起伏伏跌宕还能诉以如此温情的文字,这就是杨绛,杨绛先生在2016年的辞世倒是让我恍惚觉得似乎一时间朋友圈人人都懂杨绛,即使那些他的名字都念不来的人。
那是一个我们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时代,知识分子遭到惨无人道的迫害,备受冤屈,文革之后,知识分子遭到平反,一群文人出来痛陈痛批那个时代,诚然我很喜欢看那些激昂悲愤的文字,但是突然似乎在转角间遇到杨绛,她的文字朴实无华,缓缓道来,没有怪罪谁,迁怒谁,是什么样的经历和感悟让她的文字有如此这般平静却直抵人心的力量。于无声处诉说着世态炎凉,唯有温情只自知。她的默存和她一起经历了一个人生。有人说钱钟书的文字诙谐幽默、入木三分,而杨绛的文字却是韵致淡雅、字字珠玑。难怪胡河清赞叹:“钱钟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一雌一雄,可谓是琴瑟和弦,鸾凤和鸣。
民国时期,才子佳人的故事并不鲜见。沈从文之于张兆和,徐志摩之于陆小曼,巴金之于萧珊,吴文藻之于冰心,以及钱钟书之于杨绛等,可谓各有故事风骚。但若说完美和谐,却未若钱钟书之于杨绛。
势均力敌已是难能可贵,再加上互为补充,相互理解,这样的爱情与婚姻又怎么不让任羡慕呢?
一次,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杨绛把这段话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听完之后,当即回答:“我和他一样”杨绛说:“我也一样。”
最好的爱情莫过于此了。什么是爱情?但我年老体衰,谁都不认识的时候,能有一个人坐在病床前,喂我吃一碗白米粥,不嫌弃我乱动,给我讲讲故事。这就够了。

过段时间在接着推送2的好书
如果觉得写的不错,对自己有用,记得打赏哦!谢谢你们的支持!
坚持原创是我的态度,你们的支持是我的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