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冬天来临,天气日渐寒冷。冬天的仪式感却是满满的,让人倍感温暖。
某天下午放学回家,天还未完全黑透,父亲早已在火炉里烧起了大火。我和姐姐跑到火炉边,伸出冻得冰凉的小手,被炉火温暖着,直到浑身暖和了,这才去吃饭。母亲晚饭做的是米饭,炒了一盘腊肉,还有一盘土豆丝。农忙季节已经过去,父母轻松了不少。父亲有空余时间准备过冬的柴火,母亲则可以做平时吃不到的美食来犒劳我们。
饭后,一家人坐在火炉旁,烤炉火、看电视、谈家常。我家那只大黑狗也跑来凑热闹,趴在我的脚边,呼呼大睡。偶尔,它会轻哼几声,应该是屋外有啥动静。花猫则蜷缩在我的大腿上,有节奏地打着呼噜。
等到两集电视剧结束,我们就该睡觉了。土炕早已被烧热,冒着热气。我掀开棉被,快速躺了进去。花猫也跳了上来,睡在被子外面。花猫怕冷,后半夜会钻进被窝里的。这一晚,我睡得极好。
醒来时,父母早就坐在火炉边,将棉衣和棉鞋烤得暖烘烘,这样我也就不再贪恋热乎乎的被窝了。待穿好衣服,父亲拿起火炉边的铜罐,那是早已准备好的洗脸水。洗完脸,母亲变戏法似的,从铜罐里倒出了早餐——饺子。听父亲说饺子是母亲早晨起来现包的。我和姐姐这才知道母亲的辛苦,我们劝母亲不要现包饺子了,早餐随便吃点啥都是可以的。母亲笑了笑,没有说话。下次,还是会继续早起为我们包饺子。
一切收拾妥当,我们准备出发去上学了。父亲拿来为我做的小火盆,那是用废弃的洋瓷碗,碗底钻几个小孔,便于烧过的灰烬排出。再在碗沿钻四个孔,穿两根铁丝,拧在一起便于手提。往小火盆里放上木炭,从火炉里再加点明火炭。这就是我在学校里的取暖工具了。就是这个小火盆,悲催了我的整个冬季。它给我带来温暖的同时,将我所有的棉裤,都烧得大窟窿小眼儿的。母亲为我和姐姐戴上棉帽子和棉手套,帮我们围了围巾。这才让我们出门,母亲跟着后面,不停地嘱咐着:“路上慢点,注意安全。”我和姐姐回答:“知道了。”天气寒冷,我们让母亲回屋里去。
那时,村里的小孩子多。大家每天上学放学都是结伴而行,三三两两地走在一起,有说有笑。有人在讨论昨晚作业的题目,也有人在谈论昨晚电视剧的剧情,我和小伙伴则在猜测中午家里会做啥饭。现在想起来,我从小就具备了吃货的潜质。大家走在一起,好像天气也没有那么冷了。
学校里面没有取暖设备,每个人拿出了各自的取暖神器——小火盆。小火盆的材质各有不同,有废旧的洋瓷碗,也有废弃的油漆桶,还有小铁桶。大家把小火盆放在一起,比比看谁小火盆里的火烧得旺盛。上课铃声响起,大家快速提着自己的小火盆,飞奔回教室。外面天气依旧寒冷,教室里有了一个个小火盆的加持,却是暖和的。
如今,每年的冬天依旧如约而至,仪式感却不再有了。
如今的冬天,猫就睡在火炉旁的纸箱上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