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阅读130/200】《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佛系思考法: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唯一的原因”。只要明白这一点,再加上“正确的思考法”,那么任何烦恼都能迎刃而解。大多数烦恼来源于“心灵反应”,合理的思考是为了达成目的而进行的理性思考,正确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烦恼,这将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平静、满足和幸福。
第一章佛系烦恼:“反应”之前先“理解”
1、不是要抛弃烦恼,而是要理解“烦恼:梳理方法:产生烦恼,烦恼产生都有相应的理由,任何烦恼都有解决对策。正视烦恼的存在,踏出自己的第一步,解决办法:人生总是与痛苦相随,痛苦都有原因,痛苦都能解除,解除痛苦都有相应的方法。认识存在→理解原因→实践解决问题方法。
2、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生存欲、睡眠欲、食欲、性欲、懒惰欲、感乐欲、承认欲)”。我们都有索求之心,它会产生七种欲望,我们被这些欲望所动摇,产生反应,当这些欲望得到满足我们感到愉悦,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不断重复构成我们的人生。不断索求却总感到不满足这就是人生。烦恼的真相在于“承认欲”,希望他人认可自己,方法:把烦恼变成“希望”,把过去的体验、今天一天所感、每天的见闻,在心中仔细体会思索,并且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未来。
3、正确审视内心的状态,超越“三大烦恼”。做到“正确的理解”,审视内心:语言确认,意识到身体的感觉,进行分类(贪欲、愤怒、妄想)。消除妄想:有意识区分感觉和妄想,通过不断练习将意识集中于感觉上的操作方法。养成在行走的时候进行“心灵扫除”的好习惯。人类三大烦恼:贪、嗔、痴。只有一动不动地注视着事物,以单纯的心来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才能称为“正确的理解”。
第二章佛系思考:不随意“判断”好坏
1、不必要的判断带来痛苦。停止妄加判断“好坏”“喜恶”,觉醒的人,不会被他人的见解、意见、知识、决定所左右。他们不会妄断善恶,不会因为判断而蒙蔽心灵,也不会种下蒙蔽心灵的祸根。佛陀只指引正确的道路,如此才能摆脱“我觉得”的自我意识
2、有时候判断是一种剧毒。人因为三种执着而痛苦:想要得到某种事物的执着但是却无法实现;希望能够永远拥有已经得到的事物一但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失去;希望抛弃让人苦痛的事物但却常常事与愿违。避免无中生有,判断——判定、偏执、单方面的期待和要求——就是一种“执着”。执着于妄想的判断,反而让自己和对方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3、我们必须摆脱“错觉”。我们应当更专注于眼前的现实,尽全力去理解现实,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放下痛苦的方法:下定决心,放下“会带来痛苦”的判断,并实践这样的方法,才是“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与其痛苦地度过一生,不如早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放下过去,放下判断,让内心恢复自由。
4、只需要思考“是否对自己有用”就好。远离“觉得自己没错”的想法,人类永远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原本我们站的位置、看到的内容都是完全不同的。能够正确理解的人,内心没有“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之类的想法(慢),因此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落入产生痛苦的“执着的洞窟”(偏执)之中
5、从无意间做了判断中解脱:认识那些标志着自己“无意间做了判断”的心理暗示(例如我很倒霉),我是我,他人是他人选择自己的心,决定自己的心,永远自由和独立地进行思考,学会坦诚。人们无法整理自己的内心,对周围的一切妄加判断,失去了自己的心。眼睛追随着周围的切,究竟有什么益处呢?扣制自己的偏执,停止对他人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看清内心。
6、任何事情都不否定自己。一旦否定自我,承认欲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愤怒。让心重获自由的练习:去外面走走,了解世界的广袤,通过自我暗示来实现自我肯定,我相信我自己。停止判断之时,即是生命流动之日,人永远无法避免错误和失败,重点在于该如何应对错误和失败。变自信方法:尝试,积累经验,能够做出一定的成果,开始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根据经验能够预见相应的成果。
7、当一个人产生“尝试”的念头时,工作也好,生活也都会变得更轻松,通过尝试,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积累经验;随着经验的积累,最终能够“根据经验,预见相应的成果”。这种时候的预见,才是“真正的自信”
第三章佛系情绪:负面情绪“没什么大不了”
1、不放纵情感,也不压抑,首先整理自己的烦恼,和情绪相关的烦恼分两类:防止产生不快的情绪,一旦产生能够迅速消除;思考如何与他人相处(与情绪、交往有关)。佛教中的胜利,并不指战胜他人,而是对他人“不做出任何反应”,不迷失自己的心。
2、听之任之,人际关系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争吵,任何一方都有“认为自己没错”,不断向对方抛出理由,确认自己没错。佛教思考法:正确与否,因人而异,当对方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时候,不要否定对方,也不要尝试去说服对方,只需要清楚地理解这件事对对方来说“正确”就行了。我们只需要静下心来,重新去正确理解“他人的反应和自己的反应是彻底不同的存在”这个事实。
3、烦恼减半的方法:将心分两半,一半朝外,一半向内。朝外的心用于和人交往,不用做出任何反应,只需要理解对方所说的每一句话。朝内的心开始观察自己的反应,观察另一半的心究竟是感到愤怒、感到紧张,还是产生了怀疑之类的妄想。始终注视着自己动摇的心,并努力停止心灵反应,这就是“不动心”的真谛。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于“多余的反应”,只有修炼出一颗“不反应的心”,才能避免不愉快的情绪产生,反复练习。
4、如何与难于沟通的人相处?佛教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断审视和观察自己的内心。相处方法和原则:避免判断对方,忘记过去,将对方当作新朋友,人心始终在变化,那么我们每一次相遇都可以理解为“初次见面”,以相互理解为目的,其实人让这件事并不是对对方忍让,而是要“抑制自己的怒火”。审视相处的目标:我和对方并不是为了相互折磨而交往,我们是为了相互理解,为了彼此幸福而交往。
5、管理情绪的基本原则——重视快乐。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非错误,管理自己的欲望,将欲望转化成自己的能量,去感受快乐的生活方式,增加内心的快乐,减少不快乐这就是收获幸福人生的秘决。人际关系产生爱,爱产生苦恼,如果能理解爱就是苦恼的根源,那就能像犀牛角一般独自前行。
第四章佛系处事: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1、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中摆脱出来,有时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会形成一种压力和负荷,导致自己在重要关头发挥不出真正的实力。过度在意他人看法的原因:本质在于“承认欲”,解脱方法:意识到这一切不过是自己的妄想。不要对妄想信以为真。放下无法确认的事物,远离那些让你烦恼的人。
2、停止比较,专注于眼前的工作。一定能实现目标的“正确的努力方式”,满足自己的“承认欲”,需要采用正确的努力方式,做到以下三个方面:①将想要得到认可的想法转化为动力,改善现在的工作和生活。②在任何时候,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③将自己的理解作为基准。一旦开始做事就要——改善,集中然后加以理解。开始做事后,找准“内在动机”加以努力,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所谓自己的工作指对自己来说有必要、有用、能够自己完成的任何事情。
3、所谓“正确努力的方式”指忘掉外部世界,沉浸于自己的工作之中,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积极思考方式。步骤:闭上双眼——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用心;消除所有“不必要的反应”——闭上双眼后,观察自己内心的状态,静下心来;睁开眼,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到时间后,睁开双眼,然后开始从事眼前的工作,总结为正念、正定、正精。注视自己的内心,答案自明。
4、不要因为外界的因素而舍弃自己该做的事。要了解自己该做什么事,专注于自己该做的事。
第五章佛系竞争:以“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1、竞争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现实。竞争源于“索求之心”,学习的本质是掌握知识和能力,比起因为成绩好坏而时喜时忧,学生还有许多其他值得思考的事情可做。世界上没有永远的胜利者。
2、竞争中的“第三种选择”,大多数的选择:参加竞争,以取胜为目标,认定这就是普世的规则;避免竞争,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第三种选择以正确的动机来面对竞争,也就是说除了胜败,还有其他价值观值得我们选择。学会闭上双眼看内心,认清自己的心,为了避免一切多余的反应;睁开双眼看真相,是为了看清什么是妄想。让自己心灵重获自由。
3、用正确的动机面对世界。改善人际关系的“四种用心”,佛教把这四种用心看做最根本的人生动机,将人与世界的相处方式分为四种,分别是①慈、②悲、③喜、④舍。①慈(慈爱),这是期望他人幸福美满的用心。它和自身的期望与欲望无关,只是单纯地希望他人能够获得幸福。②悲(悲悯),这是指理解他人的悲伤与痛苦的用心,能够对他人的悲伤产生共鸣。③喜(喜乐),这是指理解他人的喜悦和欢乐的用心。④含(舍离),这是指放弃和含弃多余反应的用心,也被称为“中立心”。例如,当心中产生欲望和愤怒等反应时能够及时抑止这些反应。
4、战胜“五种人生障碍”,取胜的第一步就是“获取内心的胜利”。要想取得成功(达成目的),就必须意识到“五种人生障得”。世人的心中都充满了迷惘,这样的迷惘是由五种障得造成的,它们分别是追求快感的心、愤怒、无精打采、浮噪、怀疑。如果内心充满这样的迷惘,便会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而苦恼也会接踵而至。对策:积极度过每一天,避免细微的反应,找寻快乐。快乐的反应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用心,用心的人会更加快乐。
5、正确的努力减去五种人生障碍等于人生。自我是不变的,我们只能客观地理解和接受自我,这才是正确的思考方法。无法理解自我,从现在开始提升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自观——看清自己的脚下,先把能够做到的事情全部完成。人生的价值可能在别处,人生最终极的目的是奉献,只要能够为他人奉献自己的能力就是最出色的人生。
6、出淤泥而不染的生活方式。青莲、红莲、白莲皆萌生于水底,成长于水中,绽放于水面,却未被污泥所架。开悟之人,成长于俗世,却未被俗世所染。
最终章佛系人生:抵达“圆满人生”的思考法
1、安放心灵的避风港,指支撑内心、强化内心的思考方法,皈依的本质就是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去强化自己的内心,是一种对自我的约定和誓言。正确的生活方式”应该像这样:①避免多余的反应,正确而客观地理解事物。佛教中称之为“正见”。②净化“三毒”等有害反应,保持内心澄澈。佛教中称为“清净行”。③祈祷他人修获得幸福。也就是怀有“慈、悲喜、舍”的用心。
2、“归、去、来”,持续走下去,烦躁时感受自己的呼吸,注视眼前的黑暗,用尽全力去感受自己的心回归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重生,不要忘记正确的方向。人们总是不断索求,因为求之不得的现实而痛苦,因为终将失去的现实而苦恼。我们身处这样的现实却不应被这样的现实所吞没。
3、没有跨不过去的烦恼,只要心有正道,即使身在俗世中,遇到任何问题,我们仍能回归正确的思考方法。即使有偶尔内心脆弱、被反应所驱使而产生了新的烦恼的时候,只要心有正道,便能重新找回内心安宁。这样的人生是充满希望的人生。心有正道的人オ能够信赖自己的人生。
4、当我们面对烦惊时,首先就是要回想起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用心。不要怨恨已经过去的事,不要怨恨他人,不要想象未来的事,也不要自责。心有所归之时我们只需要把一切交给时间即可,充实快乐地度过每天,终将迎来人生的圆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