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周沆重赴琼林70周年
在华夏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科举制度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不朽丰碑,承载着无数士子的梦想与抱负。1537年,贵州这片西南大地踏上科举之路,就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文化发展征程。从开科取士直至1905年科举废止,这368年间,贵州文化蓬勃发展,人才辈出,共走出700名进士、6000名举人。
吴湖帆绘《周沆、冒广生小像》
1954年,冒广生以此年为两人乡、会试重逢之期,绘《春秋嘉话图》,作《贺新郎》词一首自沪寄赠周沆。
这些贤才在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他们是贵州文化繁荣昌盛的有力见证者。他们的故事,共同勾勒出贵州科举的绚丽长卷。在这众多熠熠生辉的名字里,周沆的经历显得尤为独特。他是贵州最后一位离世的进士,是贵州科举时代的最后一抹余晖,更是贵州为数不多的重赴琼林的进士。
黎梓曾作《贺周季贞重晏琼林》一诗:
春风得意杏花飞,记否当初捷礼闱。
名动九城登甲第,官膺六品焕朝衣。
而今进士同年少,从古琼林再晏稀。
谁识旧时科第贵,红羊劫换世全非。
当初金殿听胪传,三百人中最少年
到手功名如起旭,出身科第当登仙。
泥金煜煜辉留壁,桅斗嵬嵬彩接天
衰叔不曾尊国老,谁扶耄耋坐琼筵
(注:作者为黎庶昌后人)
“重赴琼林”,这是科举史上极为罕见的殊荣。琼林宴,是新科进士无上荣耀的象征,通常情况下,进士一生只能参与一次。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周沆高中进士,60年后的1955年,迎来了他考中进士的60周年。在传统科举纪念习俗中,重赴琼林是对进士一生成就的高度褒奖 ,周沆在这一年重赴琼林,尽显其在科举历史中的独特地位,也彰显出贵州科举文化的深厚底蕴。
当周沆重赴琼林这一消息传出,昔日好友、同事、部下及学生等均纷纷来电来函祝贺,其中有章士钊、桂百铸、王家烈、杨祖恺、黎梓、邢端、张维翰、张伯驹、冒广生等各界知名人士。他们的祝贺,不仅是对周沆个人成就的认可,更从侧面反映出周沆在其漫长人生历程中,于社交、学术及政治等多领域所积累下的深厚人脉与卓越声望。这份跨越各界的尊崇与祝福,也为周沆重赴琼林这一盛事增添了更为浓厚的文化与情感色彩。
周沆的一生,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高中进士后,他先后担任户部主事、云南知县等职务。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周沆始终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地方事务。1906年,他奉命前往中缅边界勘察,凭借着过人的智慧与坚定的信念,成功为中国收回1000余平方公里的国土,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辛亥革命后,他又先后出任云南外交司司长、贵州政务总长(省长)、蒙自道尹等职,为地方的发展与变革倾尽全力。
新中国成立后,周沆依然心系家乡,积极参与地方事务。1957年,周沆与世长辞,他的离去,标志着贵州科举时代的彻底落幕。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如同一座灯塔,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回顾贵州368年的科举历史,700进士、6000举人宛如文化传承的火种,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周沆作为贵州科举时代的最后一位进士,据说亦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进士,他的一生,是对科举精神的生动诠释。他的坚持、担当与智慧,早已融入贵州科举文化的血脉,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历史记忆中。
如今,科举制度虽已成为历史的尘埃,但贵州科举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它激励着贵州人民不断追求知识、勇于担当,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
原创:张成义
2025年元月26日 于贵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