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归仁:换一种方式看待这个世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的大部分内容是孔子和学生之间的问答。
第一个登场的是颜回,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学生的提问是因人而异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情、秉性、经历不同,孔子给的答案也不一样。
在回答颜回的问题时,孔子给出了关于仁的一个非常高级的定义,叫作“克己复礼为仁”。在有些人眼中,克己复礼是一件很虚伪的事,但如果深入地理解人类的大脑,就会发现克己复礼是一个人进化的过程。
我在“樊登读书”讲过一本书,叫《怪诞脑科学》。书中讲到,人的大脑是一台刻录机,但这台刻录机相当于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拼凑而成的半成品,存在着大量的漏洞。比如,我们容易冲动,有强烈的欲望无法抑制,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流于表面,容易被情绪驱使,总是感到恐慌;又比如,我们对他人的行为会进行主观臆测,会做简单化的归纳,得出不符合事实的结论……总之,人的大脑经常会犯很多错误,如果不加以克制,在遇到矛盾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自我保护。
我们的大脑有时是自私的、焦虑的,而当我们被不够理性的大脑主导全部的生活时,我们体内的动物性特征就会更加明显。
克己复礼的根本,其实就是管好大脑,实现孔子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遇到任何事情时,不要任凭大脑冲动地做出决定,在“产生反应”和“即刻行动”的中间,要能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件事情该不该做、符不符合礼。
礼的作用,归根结底就是为人的行为做出相应的规定,让人更接近于仁的状态。
孔子接下来说的话情绪很强烈:“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王蒙先生写过一本点评《论语》的书,书名就叫《天下归仁》。孔子的这句话夸张吗?并不夸张。孔子的意思是,人哪怕只有一天能够做到克己复礼,那么全天下就都能回归到仁德的境界。
实际上,生活中的大部分烦恼,都来自我们的内心。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就是内心的投射。希望整个世界变好,不是费力地去改变世界中的每一个人,而是去改变自己的心境。当自己能够做到克己复礼时,整个天下就复归于仁爱的境界。
在《思辨与立场》这本书中,作者着重介绍了批判性思维对人的积极作用。作者在研究批判性思维多年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总感受到烦恼,那么一定是思维方式错了。
东方的哲学家与西方的思想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只要你能够把自己的内心管好,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会发生改变,就能够感受到“天下归仁”。
也许有人会疑惑:如果你变好了,但其他人依然很坏怎么办呢?别人继续做坏事,又怎么可能天下归仁呢?
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其实,仁不是指秩序,而是指个人修养的境界。天下归仁并不是说世界上从此没有不合理的事情了,不代表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完美的,而在于一个人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发生了改变。
当我们能够换一种方式去看待这个偶尔有些混乱、有些不合理的世界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宁静,这就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秉持“君子思不出其位”,就是说一个人要观照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事做好,整个世界就好了。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句话是孔子对前面一句的解释:为什么我敢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因为你想要实现仁德的境界,只与你自己有关,与他人无关。很多人在生活中感受到无奈,说“我想做一个好人,但是现实情况不允许。世道险恶,是环境逼迫我变坏的”,将自己修为不高归结在他人身上。
孔子提醒我们“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你想要仁,任何人都不能阻挠你。
有感: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很多问题都是我们自己想象的,都是我们“自以为”,我们不是任何人,怎可知道别人的想法呢?不要妄意揣测,也许有的人只是不善于表达或者解释,更也许他认为你能理解。可是因为三观不同或者对彼此不足够了解,也许我们真的并不能理解,更甚者是怕自己自作多情猜错了。所以要么选择不猜,沉淀,事上看真知,要么和对方去交心沟通。同时,尽量自己做事情别让别人去猜,有时候真的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不说开得罪人都不知道怎么得罪的。
关闭那些不必要的想象,你想象的未必就对!别让想象害死自己。多站在别人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试着用对方的三观考虑问题,没准自己就能够豁达了。
有些事不方便问,那就停止猜测,多想对方的好,把心思用在正事上,时间会证明一切,也会留下最匹配的人。当局者迷的时候不妨跳出来去做些别的,猜测就是内耗,内耗就是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今天是生命最后的一天,你要不要选择最有意义的事情去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