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朋友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曾经参加一次公益家排课,老师现场要处理一个个案。当时我被挑中扮演案主的丈夫,一站在那里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些奇怪反应,心慌,着急,手麻,开始一个劲的甩手。老师过来问我一句话,“你怕黑夜吗?”我当时本能的回应了一句“害怕”,过后仔细想想,我其实是不怕的,不知道当时为何那样回答。然后老师,对大家说了一句话:“生活这么美好,你们怎么能过成这样?”
然后,她就停在这里,没有再做处理。
事后,举办方的一个人转告我,说,“老师说了,你有问题,需要做个案”。我没有参加她第二天的课,但回家以后,心里非常不舒服,我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何会有那种反应,不知道她为什么说那句话,但是我被那句话击中了。
朋友的故事让我感慨万千:目前市场上有一类课打着公益旗号,虽然没有恶意,却别有用意。
“生活这么美好,你们怎么能过成这样?”不知道被这个老师说过多少次,她是故意把这个标签丢出去的。
如果你相信她,并且接了过来,贴在自己身上,她就勾引成功了,之后,你会参加她的课程,她的目的就达到了。
咨询需要好的来访者。
一些课程,比如催眠,比如家排,更需要好的学员:既有参加意向,受暗示性强,也愿意配合,能很快进入状态。
这些公益课程中的许多行为,用意值得警惕和怀疑。
想到前不久,麦霞同学,他们主动提供的一次公益活动,借用我们的团辅耗费了学生一个下午搞了团辅。(这些都没问题)但是活动完了,就开始搞推销,神神秘秘的把学生单独拉在一旁,一对一进行宣传,有许学生聪明,很快识破真相,果断退了出来,返回教室。但也有个别人被成功洗脑。
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智慧识破,见好就收,及时止损?
也回想起自己参加的一些公益活动,比如,送教下乡、号户扶贫……我们的初心真的是大公无私吗?
细思极恐,非常纯粹的初心竟然没有。
大多夹杂了一些私心。比如:为了实现自我成长,为了完成分派任务,为了履行某份承诺,或者另有所图。
做公益要论心论事。
能做到三赢,是公益活动的最高境界。最最LOW底线是:不伤人,不害人,也算一件功德。倘若,你牺牲别人、设计陷阱诱惑,来满足自己的私心,性质就值得怀疑。
回到这位朋友的故事中。她为何会被那句话击中?
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为何有此反应?我承认家排的确神奇。当然这个朋友只所以被选中,有奇特反应,虽然和案主有些关联,其中也存在一些偶然因素,但不代表她自己就有问题。
参加课程的人已经被成功催眠了第一步,因为,我相信你,我才来参加这个学习。
老师现场说的“你们把日子怎么过成这样”就不地道了。
其中涵盖了大量的负面暗示,很多人会中招,会被她二次催眠。再次相信她,听从她,参加后继的课程,参加后续的个案,这恰恰就是人家要的嘛。
现在的生活,我们非常需要辨别和过滤信息。
如果,你对他说:你今天气色不好呀。大概对方就会有回应:是呀,最近工作有些累,或者可能昨晚没有休息好。
如果,你对他说:你怎么长了这么多绿头发?大概对方会一笑而过,说的什么有话!
关键在于:听者的反应,不是取决于说者是否有心,而是取决于听者对说者的信任度,取决于听者对说者的背后动机推测,取决于是否对信息内容经过了筛选和过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