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本想在网上看个电影,结果不时跳出来的就是《芳华》。
我本能地抵触这部影片,它如果把剧情搬到现代,然后拍成现代时尚剧,我可能会看一二。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你让我看那些特权阶层们如何勾心斗角,那我实在是看不下去。
冯小刚们的芳华与我无关,也与大多数人无关。
那时阶层分化极其严重:那是少部分的特权阶层和大部分的贫困阶层。那些说现在阶层最固化的年轻人我只能呵呵了!
类似的影片还有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它改编于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叫后者或者可以接受因为有着批判的意味,但叫《阳光灿烂的日子》分明就有了缅怀,和为某些特殊历史歌功颂德的意味。同样《芳华》也是。
《阳关灿烂的日子》描写的就是姜文冯小刚们自己亲历的那些大院子弟的生活。当我们还不大吃上饭的时候,他们在上演“阳光彩烂的日子”。
他们可以最先接触到西方文化,可以看到那些作为内参的西方电影,可以阅读到别人作为破四旧的西方书籍。
他们不用真正的上山下乡,只在城市里吃喝玩乐找乐子把妹子。
《芳华》的背景是文工团。那里同样的可以有小资情调,不用考虑当时老百姓最操心的柴米油盐,还有洗浴室等一应现代化生活设施。
在上世纪70年代的西南的大部分地区,即便在省会,也是成片低矮的破旧瓦房,坑坑洼洼的街道,垃圾遍地,街上不时可以看到“老百姓”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匆匆而过。
我们的合肥城里还好一些,周边更是破烂一片。
但是,观众在《芳华》里,连一丁点的描述都没有,别不会后世又整出一大唐盛世!
这是冯小刚们的青春,而大多数人的青春无疑都喂了狗,或者都成为了野史和历史传说。
二
有年轻人跟我抬杠,说冯小刚好了不起哦,他敢于直面文革。
他不说还行,我脑海里立马蹦出了很多关于文革的电影,而且哪一部不比冯小刚来的直面和反思?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先前谢晋导演的两部电影,一部叫《牧马人》,还有就是《天云山传奇》。
《牧马人》改编自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牧马人》主人公是一位华侨的后代,先是被打成右派,再在文革中被下放到遥远的西北敕勒川牧场做了牧马人,并与一位四川女子结婚。
在改革开放初他的父亲回来寻亲,经过一系列的心理的摇摆,但他最终还是回到牧场回到妻子的身边。
当然以现在的价值观,这是个很愚蠢的决定,但符合当时的国内的宣传环境。
而另一部我安徽省的作家鲁彦周写的《天云山传奇》显然就打破了这个幻像。
主人公年轻能干的考察队政委被打成右派分子,被送去劳动。专门整他的人则青云直上爬上了地委书记的宝座。
这时他的未婚妻与他一刀两断,后来在别人的撮合下嫁给了整人的那位。未婚妻的女同学在主人公生病垂危的关键时刻伸出温暖之手并勇敢地嫁给了他。
但当主人公冤案平反后,妻子却操劳过度含笑去世。
这显然有着一个悲剧的一个结尾:一对恋人被当时的政治局势活活剥离,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患难与共的妻子却又早早辞世。
显然后者来得更真实,写出了当时时代的的厚重感。
三
这当然是心里有些墨水的知识分子所记录的反右和文革,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仍然拥有着部分的话语权,用以在经历过后的披露和揭示。
更多的是那些既没有一点社会地位,又没有现在供人们上学识字的普及了的学校让人们去学会表达些什么。大多数的人们就是个失语状态。
当一个当时处于特权阶层的导演才有资格展露那个时代的经历时,也就是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表达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