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心理学的邀请——(6)依恋
当你看到“依恋”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是对父母的依恋?对爱人的依恋?对孩子的依恋?只有人类才有依恋吗?
一、什么是依恋?
依恋是个体(人或物)对特定个体(人或物)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联结。

母婴的依恋
二、依恋的心理学实验
(一)猴子依恋实验

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实验者制作的第一只代理母猴是这样的: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身体内还安装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
第二只母猴:这只母猴是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这只铁丝母猴也安装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
把猴子放在笼子里,并记下在出生后的前5个月中,幼猴与两位“母亲”直接接触的时间问题。结果是令人惊讶的。
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木制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木制母猴,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木制母猴这里。
(二)陌生情境实验
实验过程是由母亲带婴儿进入实验场所(陌生环境),实验者作为陌生人出现在实验场所里,但不干涉母子的活动,片刻后母亲独自离开,由婴儿单独与实验者相处,由实验者观察婴儿的表现,再片刻后母亲返回。实验者记录这个过程中婴儿从始至终的行为和情绪表现情况。这个测验给婴儿提供了三种潜在的难以适应的情景:陌生环境(实验场所)、与亲人分离和与陌生人相处,通过测验来研究婴儿在这几种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的探索行为、分离焦虑反应和依恋行为等。
陌生情境实验
陌生情境大体包含8个片段(episode):
片段 现有的人 持续时间 情境变化
1 母亲、婴儿和实验者 30秒 实验者向母亲和婴儿作简单介绍
2 母亲、婴儿 3分钟 进入房间
3 母亲、婴儿、生人 3分钟 生人进入房间
4 婴儿、生人 3分钟以下 母亲离去
5 母亲、婴儿 3分钟以上 母亲回来、生人离去
6 婴儿 3分钟以下 母亲再离去
7 婴儿、生人 3分钟以下 母亲回来、生人离去
8 母亲、婴儿 3分钟 母亲回来、生人离
从婴儿和母亲的研究中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
1、安全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关心、负责。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2、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3、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的妈妈对孩子也不很负责。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
三、成人依恋
科学松鼠会给我们提供了两篇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如果不想错过,就请认真阅读。信息量非常大,值得深入分析,毕竟关于成人依恋,真心实意是必修课。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3946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3957
本文标题:第十篇:心理学的邀请——(6)依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usfxtx.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