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风景

因为老公的老表结婚,我们全家和老公的舅,姨一家回到了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很奇怪的,虽然不常去,但这里独有的妈糊深深吸引着我,是谜魅之诱惑,据说最初妈糊的渊源功效是因为产妇奶水不足,而代替哺乳喂念新生儿的无奈佳品,后来却深得大家喜爱,成为传统名小吃。
妈糊以地产黄豆、小米,浸泡膨胀后磨碎为沫,取汁煮成。色白如乳,细腻无渣,滑润如脂,香甜爽口,不亚乳汁,故名妈(俗指奶水)糊。天蒙蒙亮,在老县城一侧,有用桶装的,长条桌一放,卖家麻利利地盛上一碗,坐着小凳,呼哧哧地滋溜一碗,那种甜润惬意自不待言。两次回去,都因为酒店有自助早餐而未能如愿,让我念叨了许久,似乎是沉淀于心,相识许久的旧日相好的。
而这次也留下了遗憾。在酒店入住后,二舅姥爷盛情接待了我们,饭后隔着玻璃看见似乎不远处有闹市,闹市中还有古典的青砖飞檐,一问方知是老君台,就决定去看看。老公和女儿皆说一路奔波太累,决定在酒店休息。我和舅,姨他们两家去老君台拜谒参观下。

这里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老子的上善若水深谙其中,讲礼仪重礼节,长幼有序,还行叩拜之礼,而且人情味浓,五服之外还藕不断丝还连,待客实诚,大方有义。而老君台又叫“升仙台”,是为纪念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而建,建于汉代,盛于唐代。老君台台高8.84米,是一座以古代青砖构筑,状若圆柱,且有棱角,有顶部底部,底面积略大,传说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故得此名。山门下青石台阶层数加正殿前一层为33层,符合升天之说。而每一层台阶比平常台阶高一些,沿阶而上进入老君山山门,是正殿,台上松柏青翠,景色清明疏朗,更觉凉风习习,神清气爽,隐隐有几分仙境仙气。

而更料不到的是老君台在抗日战争时期还发挥它的坚固难攻的作用,而且还有一抹传奇色彩,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大殿东山墙,东山殿后墙和柏树的树杈上,都留有枪炮弹痕。这是1938年,侵华日军在离城十里的营子寨,集中火力向城内制高点炮击,打到了这些山墙、树杈、梁架、神龛上,但所有炮弹一发未爆。而当时大殿后边还有两间小殿,是老君炼丹房,存了满满一屋子黑炸药,还有同治五年的铁炮,如果炮弹爆炸,引燃火药,连环爆炸,后果不堪设想。而其他县城则没有这么幸运,城楼没有这么结实,均遭彻底损坏,独有老君台岿然不动,不为所伤,堪称奇迹。全城百姓都认为是老君显灵,日军进城,也有敬畏之心,惊呼,“中国的老祖宗显灵了!”对太上老君匍匐朝拜,跪地磕头谢罪。

无论是望仙桥,明道宫,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还是“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碑碣,还是颇具现代感的红通通的祈愿牌,水波粼粼的养生池,还有一口斑驳痕迹的辘轳井,廊架下一盏盏黄澄澄的灯笼,在展厅里摆放的珐琅彩瓷,还是角落里的钟鼓楼,庭前一簇簇绽放不屈的腊梅,都让我们似乎完成了从古到今的穿越,由沧桑到清新,由厚重到回味,更有诗云
“参差观宇白云隈,翠绕千岩抱野台。
柱下元言何处贮,洞中丹灶几时开。
古碑手断沉苍藓,野鹤情闲倚碧苔。
欲向函关瞻紫气,先从此地问蓬莱。”
而无数文人墨客,道家信众,普遍百姓一比拜庙祭祀,或观瞻游览,让它成为独特一景。走出老君台,不远便是繁华、人声鼎沸的步行街,恍若从远古回到现代,各大品牌入驻,各种小吃徘徊,在这里,即便是陌生的风景,也透着熏熏染的熟悉,我和她们暂别,先行一步,融入前面的市井巷陌。街上充斥着此起彼伏的豫东口音,独有我是异乡人。似乎是不速之客,又似乎是观景邻家人。晃晃悠悠,我在这高楼鳞次栉比中呼吸着穿梭的新鲜空气。从哪里去从哪里返,这是我的秘诀,不至于摸不到归路,不至于沉醉沉迷。
我曾在游览过的地方购物,有一种奇怪的猎奇,曾在西塘古镇的外面小镇买过一条灰色丝巾,曾在张家界的小店买过一条褐色针织裤,曾在凤凰古城的暗仄小巷买过一串蓝色项珠,而今天,在鹿邑县城,老子故里偶遇到了一条灰色的阔腿裤,刚好是我的尺寸,物与人的缘分,跨过距离,定格时间,在这里相遇。我喜欢这懵懂的闯入,无预约的惊喜,而且不多不少的收获,是不坏不好的结果——随遇而安,随手所得,心生欢喜。
这就是陌生的风景带来的意趣,从一个呆腻了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人变得灵动开阔,见识天地,会万物,通心意,无论是与一碗妈糊,一座道台,一所老城,一位老友,一群亲戚,旧中逢新,冬去见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