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里,常常坐在活场上听老人们讲故事。
传说,有个刘财主,他的儿子是个败家子。他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会饿死,家里所有的门环都是用金子打造的。刘财主死后,败家子把门环一个一个扒下来换吃的,直到沦落成要饭的。
小时候听故事,只关心刘财主家有多少个门环?败家子后来是不是一直要饭?也不去考虑其中的逻辑性和真实性。
那时候,乡下人过着简单朴素的日子,却总对世间的荣华富贵津津乐道,听起来倒亦并非羡慕,更多是借故事劝诫后人。
我在武昌首义园开花店时,隔壁是一家古玩店。混熟了之后,常常会坐在一起喝茶闲聊。听古玩店老板讲故事。比如花两百块钱收到一把将军椅,转手八千卖出去之类的。
原来,古玩店是这么赚钱的。当然也有失意的时候。说有一次去乡下收古钱币,看到一个老人在家门口用小碗喂猫,就上去套近乎,花一百块买猫,问老人可不可以顺便把小碗也卖了,又不敢说明想买的是小碗。老人只肯卖猫。隔日换人去,结果依旧。后来听说,老人才高明,利用那只小碗卖了好多只猫呀狗的。
姑婆去世后农村的老房子一直空着,门上一把锁。表叔在深圳安了家,春节里回来拜年,就去了一趟老屋。
老屋长时间没人住,破败不堪,也没有什么可以要的东西了,唯独一对瓷器坛子,放在家里的柜子上。
表叔说,从小就有,姑婆一直用它装鸡蛋。应该是"老物件",让我们带去给古玩店老板瞧瞧。
老板见了直摇头叹息。本是好东西,明代的,坛身有白头翁的画和题诗,如果有盖,如果没有那些裂纹,虽然是民间的,也挺值钱。现在这样,只值三千。
把情况告诉表叔,他笑说,盖子肯定是小时候被他摔坏了。直到现在,那两个坛子还在我的老家,母亲也用它们在装鸡蛋。
说起古铜钱,早年间处处可见,乡下人都沒把它们当回事,等到后来有人收购的时候,都不知道丢哪儿去了。
记得大伯家在堰塘里挖莲藕,从泥里挖出了好多铜钱,一串一串的,都分给小孩子玩。女孩子拿铜钱和鸡毛做毽子,男孩子拿铜钱往墙上使劲甩,反弹得远就算赢。
那样的年代,乡下人似乎不用钱财富贵来衡量人生好坏,种着地,有衣穿,有饭吃,就可以过得开心舒坦。拿明代的瓷器坛子装鸡蛋,拿成串的铜钱当玩具,时光和人皆好,安宁满足地活在日月山川里。
所谓的成败论英雄,如今,世俗成败的标准似乎多以金钱财富来衡量。
星空一样,却沒有了孩子们围坐月夜听老人讲故事的时光。乡村里,年轻人都涌到城市里挣钱了,乡下孩子同样沉迷于手机游戏。
听母亲说村里的人和事。好多的攀比,矛盾,苦恼都是和钱财相关。说话间,母亲依旧教导我们,和气生财,知足常乐,这些简单朴素的人生道理。
一家人闲话家常,小弟玩笑地说,外婆那里肯定有"好东西",以后外婆肯定留给母亲,外婆一直最喜欢和心疼母亲。母亲就笑骂他,那你就踮起脚等。他说,我等什么,你最喜欢的又不是我。我们在一旁笑他。母亲扬手要去打他,说他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没个正形。
小侄儿在一旁听得认真,问奶奶有没有传家宝?惹得大家又是一顿开怀笑。其实,母亲已经把最好的传承给我们了。
人生的好坏,真的无须用财富来衡量,苦乐只在这悠悠岁月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