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与你有关国学与传统文化
从中国式的爱谈到对儒家文化的批判

从中国式的爱谈到对儒家文化的批判

作者: 大鱼王工 | 来源:发表于2018-07-28 10:32 被阅读193次
从中国式的爱谈到对儒家文化的批判

中国式的爱,在我看来,就是威权背后躲躲闪闪的爱,是一种曲折的、隐晦的、苦大仇深的爱。所以中国文化所刻画的角色往往都是戏剧化冲突特别厉害的人物,明明想说,但不说,明明愤怒,却装作笑脸。 又有人说,这就是儒家文化的后遗症。人活得不通透,活得憋屈。人被装在一个又一个的礼节里,仪式里,隐忍的躯壳里,人的当下被透支,全部被用于未来的筹码。所以,中国人爱用“梅花香自苦寒来”,或者“今天吃苦,明天享福”这样的一些理念。

总结起来,儒家文化的弊端就是忽略了人性的基本需求,忽略了人性的发展变化和差异性,统统用圣人的道德标准来作为“礼”,来作为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平心而论,那些“礼”也并没有错,在那些综合认知水平较高的人群里,基本都能言行一致,都能从内心接受。但社会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用一套道德标准未必能治疗整个社会。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这个“礼”却是“普世价值”,套在任何大众群体身上都是一种精神迷魂汤,看似冠冕堂皇、光彩夺目,简直就是一件精美的袈裟。可惜的是,袈裟穿在圣人身上,熠熠生辉,袈裟穿在恶人身上,却是贻害苍生。

儒家的“礼”肯定有其合理之处,它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理想的道德规范,但往往没有认识到事物总是波澜起伏地发展,尤其对于人来说。儒家理想仅仅是一种圣人的理想,真实的社会是一种金字塔般的架构。只有高居金字塔顶端的人群才能够匹配“礼”,然而这个“礼”的脚下往往是伏尸百万、血流成河。

儒家的理论又是基于“人性本善”的认知基础,从现在的学术理论来看,这个理论又是一个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人人喜欢。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巴纳姆效应”,说的是人们往往很容易相信一些概括性、普遍性的评价和结论。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让不同的人群选择对自己的评价,结果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肯定自己善良——哪怕是某些恶棍,也认为自己善良。所以儒家的包装是非常精美的。所以现代的礼品也往往注重包装的精美,无形中也是承继了儒家文化的“礼”的精髓。


从中国式的爱谈到对儒家文化的批判

儒家文化的致命基因缺陷是繁复的“礼仪”下人们思想的空心化。人们不需要思考,人们不需要质疑,总之千年来圣人的话是没有错的,子孙后代日日诵读,身体力行即可。从人类文明金字塔结构当中我们看出,处于底层的是科技,是探索宇宙万物的规律,可以实证的,实事求是的普遍规律。而处于顶端的是文化,而文化的基因往往受制于科技发展水平。儒家诞生的时代,科技水平相比当代落后太多,所以儒家文化的基因相对于现在来说是非常落后的。后人所谓“格物致知”,原理上来说当然没有错,可惜中国科技的发展落后于文化太多,科技“格物”的水平、逻辑思辨的缺失,造成中国文化没有与时俱进。一部《论语》走天下,我们的文化精神不是向前看,而是回望圣贤。圣贤无错,可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不是总该要前瞻,要发展呢?回望圣贤便是一个民族文化衰老的象征!当然,我不是否定圣贤先哲,而是认为,圣贤需要学习,但同时也更需要超越。

儒家文化的过错,表现在人们重形式,轻内在,重礼仪,不重实事求是。不认真“格物”,而是千篇一律。举例来说,两个人打架,儒家到场,对双方宣扬“和谐社会,以和为贵”,而不是坐下来倾听各自的需求,双方的矛盾,然后参与调解,化解矛盾。

我们又回到文章开头,中国式的爱也就是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在最近的电视连续剧《年年岁岁柿柿红》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在这部乡村题材的电视剧里,我看到了70年代农村生活的风土人情,勾起了很多儿时的回忆。但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剧中人物的鲜明的性格特征,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中国式的爱,憋屈,隐忍,最后悲喜交加,终于大团圆。我欣喜地看到,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新生一代的成长,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时代特征,追求自我,勇于变革,敢于挑战,去追求人生更大的成就。

今天,我们讨论中国式的爱,讨论儒家精神,我们期望人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要有所扬弃,有所发展。“礼”有助于和谐关系,而实事求是、灵活变通让“礼”充满生机。让情感流动起来,让“礼”更加鲜活起来。愿中国式的爱,不再憋屈,不再透支当下,只看未来。

           —图片来自绵阳晚报记者陈冬冬

相关文章

  • 从中国式的爱谈到对儒家文化的批判

    中国式的爱,在我看来,就是威权背后躲躲闪闪的爱,是一种曲折的、隐晦的、苦大仇深的爱。所以中国文化所刻画的角色往往都...

  • 郝老师对所提四问题的回答

    1、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末期遭到批判,儒家文化由创生时的生机勃勃到后期的批判,中间发生了什么? 2、中庸的精髓我们应...

  • 论权威的服从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文化的批判之声不绝于耳。批判内容多是其维护帝国统治压榨人民之实。言帝国非器物军事上的不及,...

  • 中国式父母和孩子之间,复杂矛盾的爱

    中国式父母对孩子,多半是爱里夹杂着虚荣的;中国式孩子对父母,多半是爱里充斥着不满的。 何以见得? 中国式父母对孩子...

  • 看《中国式相亲》女生场:我想成为优秀的女孩

    《中国式相亲》开播的第一场就引起了广泛的议论,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对于“中国式相亲”的批判,在此我不想发表我对该节目的...

  • 支付宝起源于儒家学说?

    前两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谈到了儒家文化,朋友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之集大成,中国人不应该忘本,应该继续发扬儒家文化,...

  • 中国式教育

    前几天开会的时候谈到了中国式教育,对此也是感同身受啊!今天就在此和大家说说我对中国式教育的看法! 首先,中国是一个...

  • 对批判家的批判

    聂树斌被判无罪了。 公理虽然迟到了20年,但终于还是来了。 不出所料,很多人,特别是一些批判家们,似乎并不为此感到...

  • 71.你是一个敢于说NO 的人吗?

    一谈到批判性思维,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这么拧巴,就不能顺着人家是思路走下去吗?批判,批判,杠精吗? 我们一谈到杠精,...

  • 手札之二:从儒家文化中透析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化性

    儒家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儒家文化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从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各地不断扎根就可见一...

网友评论

  • 行易达:你说的没错,礼成了虚礼,借礼教压抑人性的确是明清以来的弊端。不过儒家思想本来的面目没错,只是后来越传越变味。找不到儒家文化的闪光点,直到现在完全被唾弃,主要原因我看还是人的问题。
    行易达:@行易达 就像现在许多人学习论语,完全从为了表达当代社会的不好的地方,而感觉论语说的仁义礼智信能够让他在社会更顺而已。
  • db70014dc7f7:思考的能量,让人肃然起敬!

本文标题:从中国式的爱谈到对儒家文化的批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to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