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朋友连线我,说起孩子们一直不能开学的情况,她烦躁不已。
疫情期间,老公休息时间并不多,大部分是留她在家里面对调皮捣蛋的儿子。
儿子精力旺盛,总是各种折腾,搞得她精疲力尽,于是,她开始动手打孩子,想以此来让小家伙知道害怕,知道听话。可是每次打完,孩子要么用一声不吭来进行无声反抗,要么用更“捣蛋”的行为来挑衅自己。
“不是都说棒打之下出孝子吗?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打越不听话?”朋友很郁闷。
朋友的儿子本我是个“庚金”,适当敲打两下立规矩是没有问题的,但把打孩子变成常态,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打孩子”就像吸鸦片一样,一旦开始,很容易打“上瘾”,因为越打越生气。
曾经棒打之下是不是都出的孝子我们无从考证,但可以考证的是,现在很多父母借助“棒打孝子”来有恃无恐的宣泄着自己的情绪。
这让我想起疫情前那个陕西西安叫“天天”(化名)的孩子被亲妈家暴的新闻。
天天的妈妈和爸爸并没有正式结婚就生下天天,后来爸爸消失不见了。
人找不到,电话也换了,二十多岁的妈妈便把所有不满发泄在了儿子身上。
(一纸婚书为“印”,印就是圈子,可以对人形成强大的保护。无视印的存在,最终自己背负的是更多的苦楚。)
脾气暴躁的妈妈,心情不好就打天天,从5岁到7岁的两年间,天天的浑身都没有几处好地方,胸前还有菜刀割的深深的伤口。
当有人报警,妈妈被带走,救助人员了解情况和天天互动时,天天反馈如下:
“妈妈打我,以前也会逃跑,但被妈妈抓回来后,会被打得更凶,所以就不喊不跑了。”
“一定都怪我,都是我太调皮,不听话,惹妈妈生气,妈妈才会打我的。”
“妈妈拿切菜刀割伤的,她又不是故意的,平时就是拿刀打我,不小心划了一下。”
“她被拘留了,我更想她,她就是天天打我,我也愿意待在她身边,要不然我就没有妈妈了。”
……
在天天的眼里,妈妈打是因为“爱”,不听话被打很正常。
天天治疗后去了“儿童村”,据工作人员反映:他对别的孩子非常不友好。在他的认知里有个根深蒂固的想法:“你不听我话,我就要打你。”
不过,工作人员很快发现了他可以加以利用的特点,他喜欢去管理别人,所以就让他做些带弟弟上厕所等的事情,他就很高兴。
被暴力“调教”的孩子情商会受到影响,不太能够和谐与他人相处:
遇到弱小者,自身很容易变成下一个“施暴者”;
面对强者,会怯懦、讨好,不断成为被人欺负的对象;
还有可能成为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错……
如果作为父母,你会这样说:“我打你,是因为爱你啊,为了你好啊,教你好好做人啊……”,那就先敲敲头告诉自己:求“印”成长,已刻不容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