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作者: 溪水hwj | 来源:发表于2020-09-16 08:31 被阅读0次

偶然看到在朋友圈里疯传的一段文字“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在这个心灵鸡汤泛滥的时代,这段文字并没有引起我特别的关注,但是“杨绛先生百岁感言”七个字却激起了我对这段文字主人的好奇,虽然后来这段文字又被辟谣说并非是杨先生本人所写。

我带着好奇找来了记录杨先生一家三口的《我们仨》。《我们仨》是杨绛在92岁时所著,全书分三个部分介绍了杨绛和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相爱相守的一生。第一部《我们俩都老了》以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为开始,引出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聚散离合。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直到看完全书之后才明白,这个梦其实就是她们一家三口最后在一起的那段时间的真实写照。丈夫、女儿相继离开后,作者这样写道“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于是又开始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与钱钟书初出国门在外求学的生活,诸多生活上的不适应,就这样随着“我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而化解,并且“我们玩着学做饭,很开心。钟书吃得饱了,也很开心。”抗战暴发后“我们为国家,都十分焦虑”不愿呆在国外避难,选择回国。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文革中遭遇种种迫害,我们仨却是从未放弃过读书,做学问,“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 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后,杨绛写到“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杨先生宛若置身事外,静静地讲述着别人的故事一般,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淡淡的一句话,却让人读出了作者无尽的悲伤,对家人深切的思念。

感动于杨绛夫妇动荡时的互相扶持,老年时的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没有华丽的词藻,平静、淡泊的叙事方式,思念却弥漫着每一处角落。也许是经过岁月的洗礼,才造就了杨绛温婉、坚韧的性格,相扶相持的记忆温暖并伴她度过余生,我们仨不愿分离,我们仨不曾分离,我们仨永不分离。

相关文章

  • 这本书教会了我什么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记述了他们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63年...

  • 2019-10-13《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读完《我们仨》,我从杨绛女士的视角体验他们的一家人的生活。钱钟书先生,博学、宽厚,不争,但也有像...

  • 有一种感人至深的亲情,叫“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书《我们仨》读后感悟…~ 《我们仨》这本书在第一部分的内容里,我们走进了杨绛相继失去女儿和人生伴侣的那段...

  • 娓娓道来的水墨流年

    ———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时所著,最初设想,这本书由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

  • 走到人生边上

    之前刚刚发布了一篇有关杨绛先生作品《我们仨》的读后感,今天便来写她的另一本书--《走到人生边上》的读后感了。 “本...

  • 读杨绛先生《我们仨》有感

    今天是我加入简书日更的第一天,刚好借这个契机把《我们仨》的读后感记录下来。 第一次读《我们仨》是在高一,那时候我处...

  • 2018-12-28看书收尾

    2018的最后几天把基本没看完的书看完了,有三本《流浪地球》、《人类简史》和《我们仨》,简要记录一下读后感。 《流...

  • 不逛街的钱钟书

    ——《我们仨》读后感 以前读过一篇文章,说这本书应该倒着读。不以为然。 杨先生慧慈。 人生走到尾声,曲终人散,大多...

  • 《我们仨》读后感

    想了好久这篇读后感名字,可是读书太少找不到好的词语。 《我们仨》周末两日时间读完,阅毕心中是痛?还是暖?就是不能平...

  • 再读《我们仨》之感

    最近再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应该记录点什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cc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