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小说家与戏曲家,被誉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之一。
其代表作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其它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除小说创作外,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01、聪慧好学,师从赵宝丰
罗贯中于1330年出生于一个丝绸商人之家。他自幼聪颖好学,他在私塾学四书五经。
罗贯中自幼天资聪颖,在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下,7岁开始,他接受了当时颇具影响的东平府学教育,熟读经史,满腹经纶,胸怀大志。
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对商业不感兴趣。
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到慈溪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提高自己文学素养。
02、沉醉杂剧、散曲,以酒会友
后来他们来到杭州,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
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
闲暇时分罗贯中四处游荡,找一些民间艺人聊天,他大量的创作材料就是在这时积攒下来的。
与此同时一帮志同道合的友人也常伴罗贯中左右。众人常常一同以酒会友,讨论文学作品,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03、拜施耐庵为师,志趣相投
罗贯中不久丧父,家道中落,无依无靠,罗贯中遂自号湖海散人,并以此明志,他在江苏、浙江一带流浪。
后来在苏州遇到了刚刚卸任钱塘县官的施耐庵,并拜其为师,施耐庵比罗贯中大二十多岁,但他很看重这个好学的年轻人。
师徒二人志趣相投,才气激荡,整日琢磨文章,切磋想法。
03、为张士诚出谋划策,后辞官回乡
罗贯中有大志向,他不甘愿做一个儒生,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在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参加起义军。
1356年,罗贯中背上行囊来到了当时所有起义军中实力最强、势力最大的张士诚帐下,做了张士诚的一位谋士。
起事称霸的张士诚是灭元功臣。面对日渐崛起的朱元璋,罗贯中对张士诚献出一则妙计,成功地将朱元璋麾下的朱茂才铩羽而归,狠狠得挫了朱元璋的锐气。
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降元后,张士诚贪图享乐。
1363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没落,又再次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建议暂缓称王,但是不被采纳。
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罗贯中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公元1363年九月,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返回老家太原。
罗贯中在河阳山他遇到了正在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罗贯中非常赞同他写书劝世的主张,罗贯中一直陪伴在施耐庵旁边,帮助抄写书稿。
他还跟着施耐庵到处去游历学习。他们走过了晋、冀、鲁、豫还有浙、皖、赣这些省。
在游学的时候,罗贯中查看了各地的地理情况、历史变化和风俗人情,给自己的创作攒下了好多详细真实的材料。
05、营救并施耐庵
1366年,罗贯中的老师赵宝丰去世。罗贯中赶往慈溪祭奠。几个月后,施耐庵为躲避兵乱全家迁往了兴化。
罗贯中找不到施耐庵,就在河阳山继续写《三国演义》。当罗贯中打听到施耐庵下落,准备投奔时,正巧赶上施耐庵因《水浒传》而被朱元璋禁锢。
于是罗贯中赶往金陵,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刘伯温帮忙营救。经过一年多后,施耐庵终于出狱。
罗贯中雇船送施耐庵回兴化。但是由于施耐庵途中染病,罗贯中陪伴他在淮安养病。不久施耐庵去世,罗贯中帮忙料理了丧事。
06、整理《水浒传》,创作巨著《三国演义》
1366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在这里他整理修改了《水浒传》。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他独立创作的《三国演义》,以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大手笔,描绘了百年的风云际会。
艺术地再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将极强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书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
此外,罗贯中还创作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小说作品,这些作品同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奠定了章回体小说的坚实基础,开辟了演义小说创作的先河,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长篇小说的鼻。
08、依恋故土,去世
晚年的罗贯中非常思念家乡,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体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大约在公元1400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庐陵(今江西吉安)逝世。
罗贯中才华横溢,拜赵宝丰为师,学习文学创作,曾为张士诚出谋划策,也取得一定成绩,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离开了他。
他又拜施耐庵为师,创作《三国演义》,营救施耐庵,增补《水浒传》,还创作《平妖传》等书,著作颇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