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工作,一直在路上,四天跑了四个地方,总行程在800公里以上。白天实地调研、访谈,晚上赶路、整理材料,忙碌中没有时间去看书,但在不断地交流、访谈过程中,明显感受到了各地在文化上的差异、工作方式上的差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有很多现实中的做法,是理论设计者考虑不到的。在中国,顶层设计往往很先进很科学,但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班组,却难以传递到位。有时候,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设计,却敌不过一句乡音、一杯水酒来得直接有效。但我相信,随着教育的普及,公民素质的提高,科学方法的不断完善进步,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也一定会找到融合的最佳结合点。
在赶路的过程中,手机上看到一篇文章,就特别想做一些分享,摘录些要点出来供参考。
1、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有人的做法是:限制自己每天只工作4个小时。因为如果太忙,会没有时间思考。所以通过给自己限制工作时间,强迫自己去做最重要的事,并分清每件工作的价值。
2、人最痛苦的,不是你没得选择,而是拥有太多选择。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越多的选择,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浪费。
3、越是聪明的人,越懂得“克制”。所谓克制,就是明明有条件去做,却仍然强制自己不去做。选择太多容易分散精力,甚至等于没有选择。没得选的时候,越容易孤注一掷,越能杀出一片天地。换句话,相比依赖资源上的勤奋,有时候“专注”更容易取得成就。
4、有效利用资源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主动创造“局限”。心理学中还有个词叫“禀赋效应”,就是我们会对已经拥有的东西估值过高。尤其对于一个资源匮乏的人而言,相对长远的获得,当下微小的损失往往给他造成的痛苦更大。如果预算有限,最佳的做法是去all in一个最接近目标的对象,并将其资源用到极致。
5、放弃,有时候就是收获;有限,也常常意味着无限。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唯独,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是无限的。
大约十年前,在即将三十而立前,我所思考最多的,就是选择。工作、生活,面临很多的岔路口,有很多的选择,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选择怎样的工作方式,通过一点一点的尝试,甚至是试错,逐步形成今天的风格。
大约三年前,在有了一定多的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值,工作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所思考的,就由选择变成了有限。因为那时候自己已经深知,资源是有限的,包括身体,也就是文章中提到的个人精力资源。既然是有限的,就要合理利用,甚至最大利用。这样,又涉及到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舍才有得。
去年,在初读了道德经后,写下了几篇文章,其中有一篇,叫做能用不用,能做不做,讲的也大致如此的内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世事无常,世事又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限可以转为无限。嗯,太深奥了。
这次行程中的一天,还去看望了一位十年前的老友,他不但是行业内的技术翘楚,更有一个特殊身份,是我当年很崇拜的季琦的大舅子。多年未见,老友仍是很健谈,天南海北,宇宙万物,不知不觉聊了近一小时,连口水都没喝。他熟悉偶像的很多内幕,但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钻研技术,低调地工作生活在小城市,或许,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