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们的人生时刻面临着多种选择,而最终你都只能选择一条路,无论怎么选,你都无法预知结局。
但是,如果你能跟随自己的内心去选择一条路,并付诸实践,那无论结果如何都问心无愧吧,所以你不会为这个选择而后悔。
那剩下的没有选择的路呢?是没有体验过的、充满未知的,于是就变成了遗憾,留给自己去想象。
我所理解的遗憾和后悔是不一样的,人生可以有很多遗憾,但不要有很多后悔。
就我个人而言,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绝不容忍不去尝试。
有些事情,明明知道不会成功,可我就是一定要做,有人称之为愚蠢,在我看来,不过是顺从内心,不让以后的自己后悔罢了。
失败了至少我经历过,顶多是个遗憾,但不尝试就会后悔。
我不想当我老了的时候回忆青春,留下的都是悔恨……
实践的事日后不悔,遗憾的事日后回味。
然而,人在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时很容易纠结来纠结去,而且很容易陷入误区。
我的一个朋友小A站在大学毕业的十字路口,她认为眼前只有读研和工作两条路,要么读研,要么直接工作,于是陷入到了这两个选择的漩涡中。
她还跟我说过她所理解的考研和工作的利弊,她显然是被自己的思维套住了,考研和工作从来都不是并列关系,难道你考研后就不用工作了吗?
考研后最终还是要工作的,生活中不也有很多边工作边考研以及辞职专攻考研的人吗?
再说,考研和工作这两条路你都没有走过,你所理解的利弊其实不过是你自己的主观臆断罢了。
我身边有不少选择考研的人,其实里面有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考研,只是觉得如果选择工作就要早早得准备秋招,于是有的人就嫌麻烦,选择去考研。
并且他们相信自己经过一年的努力一定会轻松顺利地考上研究生,却忽视了不参加秋招的机会成本。
这就是所谓的过度自信,盲目乐观,被自己美好的想象冲昏了头脑。
总结一下,我们这些十几二十岁年纪的人在面临选择时容易陷入的三个误区:
1、自我设限,非黑即白。
2、做自以为是的利弊分析,其实是主观臆断。
3、盲目乐观,误把自己想象的美好当成即将发生的现实,而忽略机会成本。
当你面临选择时,首先你必须明白自己的需求,明白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这就需要结合自身设定选择标准。
究竟哪一个选择会让你更接近你的目标,你选择之后要为此付出什么代价,以及这个代价你是否能承受,这个选择做出以后的最坏的结果你能不能接受。
我有一个学姐C,大二的时候就积极实习,了解相关信息,大三下学期就斩获了令无数同专业学子羡慕的offer。
她说她很清楚自己的性格,她不喜欢继续考研学习理论课,觉得自己不适合搞学术研究,想早点进入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完善,所以就早早地找实习,准备面试,拿到了名企offer。
很显然,这个学姐就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对自己的实际状况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她大胆地付诸行动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我并不是要就考研和工作这二者发表什么意见,毕竟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同,只有合适不合适之分,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想要得到的东西不一样,那么对每个人而言的好坏也不一样,因为好坏是个相对概念。
我只是觉得学会做选择很重要,毕竟你的人生就是由你无数个选择的结果所组成的。
当然,你也不能看见优秀的人的成功经历就照搬照抄,给自己制定同样的计划。
我曾经就犯过这种错误,还好自己及时发现改了过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别人走向成功的那条路真的不一定适合你,要学会走适合自己的路。
我可能很欣赏你,但我不一定成为你,因为我可以转过身安静地做自己,你有你的辉煌,我有我的精彩。
对于自己选择的路,就一定要坚持走下去,成也好败也罢,至少这个选择是自己心之所愿,何必太在乎结局?
对于没有选择的路,就留给遗憾,把它当做路边的风景,想一想就好。
所以,记得每次做选择时好好跟自己的内心交流交流,顺遂内心,而后付诸实践,最后坦然接受,这一次次独一无二的经历不就组成了你的人生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