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10-20《免疫》尤拉·比斯

2018-10-20《免疫》尤拉·比斯

作者: 小白兔的奶糖工坊 | 来源:发表于2018-11-18 15:22 被阅读0次

——1——

【摘抄】

信任从何而来?对于科学的信任,来自于可被重复验证的正确性,以及自我纠错的性质。

【心得】

我们都处于这样的困境: 对于未知的恐惧,让我们迫切需要信任一些什么,以获得更多的支持。

但是,似乎每个人都值得信任,却又隐隐地无法担当这一份信任。于是,我们茫然了,完全不知道该信任谁……

——2——

【摘抄】

免疫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样,虽然看似个人账户,但同时也是公共信托基金。那些要靠群体免疫力保护的人,他们的健康是托了邻人的福。

【心得】

我不仅仅意味着我自己的身体和健康,也意味着每一个可能与我接触,以及每一个可能与他接触的人是健康。

因此如果每个人都想着我家就不接种疫苗了,想着反正别人都会打的,想要让其他人来承担接种可能带来的“风险”,而自己只享受“益处”,就有可能会造成悲剧。

公共健康不仅仅是高危人群的选择,更是通过我们的身体,让一些造福大众的措施得以实现。

——3——

【摘抄】

风险认知的内容,不仅仅是关于可量化的风险,还有更大部分是关于不可量化的恐惧。我们的恐惧由多种因素塑造而成——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社会阶级和偏见歧视、神话传说和梦魇夜魅,都曾给恐惧添砖加瓦。我们无法割舍心中的恐惧,就如抛不开心中坚定不疑的信念一样。当我们遇到和我们信念相左的新信息时,就如斯洛维克在研究中发现的那样:我们会倾向于去怀疑新信息,而不是去自省自察我们自己的信念。

【心得】

鉴于对于未知的恐惧,我们总是倾向于选择质疑新资讯的真实性,而不是根据正确的方法来进行判断(是否可以反复验证?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等)。

因此,我们经常一方面把一些可能并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的所谓“危险因素”无限放大,而另一方面则对于真正有意义的方法视若无睹。

对于这种状况,唯有我们不断地学习,通过掌握真正有效的辨识方法,并突破我们内心的“心魔”,方才有可能可以更客观的评价一样东西的利弊。

——4——

【摘抄】

另类医学所具有的吸引力之一,是它不仅提供另类哲学和另类疗法,还提供一整套的另类语言方式。如果我们觉得被污染了,我们可以来场“净化”;如果我们觉得体内元素不均衡或者气血不足,我们可以服用“补品”;如果我们害怕毒素,我们能选择“排毒”;如果我们年岁渐长,肌体逐渐氧化锈蚀,还有“抗氧化剂”让我们安心。这些行为是安抚我们基本焦虑的比喻。另类医学的另类语言深谙的是,当我们感觉糟糕时,我们就会想要一些明白无误地对身体有益的东西。

【心得】

之所以某些所谓的疗法大行其道的根源在于,一方面,人们害怕未知的风险,另一方面则追求明确的疗效,非此即彼,他们不太能够接受可能这个词。

因此,一旦看到正规的疗法或者药物,既不是百分百有效,甚至表示无需治疗即可自愈,又或者表示如果使用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或者副作用的可能性,就让他们感到恐慌。

此时,如果有一种疗法号称完美,有着明确的百分百的疗效(甚至一剂见效),纯天然,无任何不良效果,就会让人感到迷醉,但是实际上,这类疗法通常都是被夸大了其疗效,又缩小了其副作用,因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完美”不是吗?

因此,选择一个疗法或者药物,还是要客观的去看待其利弊,家人或自己生病的确是一件令人揪心的事,但也要尽最大可能的保持冷静,避免被商家或者某些所谓的“医者”所迷惑。

——5——

【摘抄】

虽然我们总在呼吁进行更多疫苗测试和更多人体试验,但我们有个不肯说出口的假设,即我们自己的孩子并不会成为那些测试中的被试者。

【心得】

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自己,人总是“自私”的,我们一方面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却不希望有危险的降临。

但是,对于制药或者疫苗这类产品,其安全性的检测,总是无法避开人体试验,那么谁应该成为那个被测者呢? 当然,这只是我们已知的领域,我们自然可以有意识的去拒绝成为被试者。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权力拒绝的。

当然,拒绝未知的风险本身是一种保护性的行为,可以保护我们及我们的孩子避免因为未知的风险而导致的伤害。但是如果这种未知是主观性的,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我们错误的评价了一件事,而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

清醒的认识到,未知背后的风险、挑战和可能存在的益处,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6——

【摘抄】

有时候最明智的决策是等待,是观察病情的发展,但这种诊疗手段很难让人甘心买账,因为看起来医生什么都没有做,只在袖手旁观。商品市场的压力导致医生常常施行“冒险医疗”。冒险医疗的主要目的不是治愈病人,而是制造出一些可衡量的,最好是有声有色的夸张效果,让病人的钱花得心甘情愿。

【心得】

人们似乎很难接受,我花了钱去看医生,结果医生就看了一眼,说了几句话,不抽血不开药就把我打发走了。甚至在有的人的观念里,开口服药都不能算治病,要挂水甚至更加大动干戈才行。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这些药物或者治疗方法都是没有必要的。比如像感冒之类的自限性疾病,无论你是否吃药或者进行一定的人为干预,其病程进展都是差不多的,那就是为什么经常有人说“吃药一周好,不吃药要七天”。

当然了,即使医生什么也没有做,只是问了你几个问题,给出了几个不花一分钱的建议,也有其收费的价值——学会诊断疾病,以及将你所患的疾病与更严重的疾病相鉴别,给出合理恰当的处理意见(处理≠用药),提示你何时需要警惕何种情况,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其背后也是大量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

所以,是否有必要给一个没有必要用药或特殊干预的疾病,人为的给予一些不必要的药物或治疗,就是近乎于道德的问题了,更何况,有的时候,不恰当的干预,反而会造成更加难以挽回的结果。

举例来说,如果是普通感冒造成的发烧,只要精神状态ok,没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都是没有太大的必要去吃退热药的,但是如果为了“安慰”自己,而选择给孩子吃一些有安全隐患的退热药(比如安乃近),或者进行一些没有必要甚至有害的治疗(大热天发烧穿五件衣服+三床被子以求发汗),就有可能造成更糟的结果。

发烧本身不会导致严重的结果,(只要不是超高热),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却有可能导致血液系统问题(安乃近会增加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更有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捂热综合症等结果,自然就是得不偿失了。

因此,即使是孩子或自己生病的状态下,依然要保持冷静(如果提前有学习,则更佳),只有这样,才不会为了所谓的“安慰”自己,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7——

【摘抄】

1、太多了,太快了,这是反疫苗运动的口号之一,但这句口号,也可以被用来评论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2、婴儿一出子宫,甚至在还未进入产道之前,就已面对着各种细菌的千军万马。任何婴儿只要不是住在与世隔绝的泡泡里,他们的免疫系统都会觉得每天都对抗抵御各类传染源,远不如处理那些接种进来的已经减活或灭活的抗原轻松。

【心得】

我们总是会担心,一下子接种太多剂次的疫苗是否会对孩子的免疫系统造成过大的负荷,也有一些家长担心,这样会导致后续的不良反应加重,但实际上,国外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大量研究,研究的结果就是多种疫苗同时接种和它们单独接种一样安全有效,有时甚至还更安全。

而且,孩子的免疫系统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什么经常感冒就是免疫力低下这类的说法,实际上都是错误的,真正可以诊断为“免疫力缺陷”的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因此,同时接种多种疫苗的好处不言而喻,时间、精力都可以得到节约,孩子也不用反复承受打针的恐惧(个人觉得,反正是害怕了,一次打完比反复跑去打反复害怕来的好受些)。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联合疫苗被研制出来的原因。

只要我们可以正确、客观的去看待接种的益处,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概率,就能学会权衡利弊,做出对孩子更有利的选择。

——8——

【摘抄】

疫苗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系统(VAERS)搜集在接种后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各项报告,不良反应包括发烧、皮疹、癫痫及过敏反应等。这个系统有时候会被误解为是疫苗副作用的数据库,但是它的设计意图是做一个被动的监视系统,寻找相似报道的集合或者模式,给CDC的进一步研究做基础。任何人都可以向VAERS报告,包括家长和人身伤害律师,而这个数据库也会搜集到和疫苗无关的事件——包括在接种后发生的自杀和车祸。

【心得】

有不少所谓的“科普”文,会用到VAERS的数据来证明接种某种疫苗是错误的。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数据引用。因为,VAERS这一数据库中报告的不良反应,并非全部是由疫苗本身导致的,有不少只是普通的前后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比如说,打完疫苗出门被车撞了,这个可以认为是疫苗导致的吗?显然不能,但也会被收录在数据库中。

因此,当我们在阅读一篇“科普文”时,如何判断他是在科普还是伪科普,在这个信息来的太容易的年代,需要我们更多的学习,和克服自身的焦虑,看清一个数据和论点的背后本源。

——9——

【摘抄】

将身体看作是一个复杂精巧的系统,能给我们带来何种可能性?或者哪些可能的后果?

首先,大概会产生一种要对所有事情负责,但同时又无能为力的悖论感,即那种掌控着权力的无力感。如果某人觉得至少要对自己的健康负部分责任,但又了解人的身体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与包括社区和环境在内的其他复杂系统紧密相连,那么,要控制可以影响自己健康的所有因子的任务,就会变得超出个人能力,令人不堪重负。

【心得】

人们对于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总是天然的怀有一种深深的恐惧。

因此,当知道自己应该为自己的健康负一部分的责任时,总是想要努力做到最好。但是实际上,也有不少情况是作为一个人无能为力的。

同样,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是如此,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不生病,如果生病了可以立即就好,但是很显然,这些都是一厢情愿的期盼,实际上无论我们如何防范,每天开窗通风、勤洗手、合理饮食、保证运动等等,我们也无法抗拒某些疾病的发生。

因此,对于这种似乎应该被掌握,又实际上无法真实掌握的无力感,就会让人感到恐惧,进而做出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纯粹为了安慰自己内心的举动。(比如吃一些号称可以减少生病的药物或者食物等等。)

虽然这些举动的本意,可能是出于“爱”,但也可能无形中将孩子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中,很显然,这些举动可能并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心理而进行的。

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受到这些无谓、无知的,以“爱”的名义而进行的伤害。

——10——

【摘抄】

让-保罗・萨特说,“自由就是你对自己遭受的事情的应对态度”。

我们遭受的事情之一,是在经历过世情后变得胆怯。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恐惧感?我觉得这个问题既是公民又是母亲的核心问题。作为母亲,我们必须在有能力和无能为力之间进行平衡。我们能保护子女到一定程度,但我们不能将他们防护得百毒不侵,正如我们无法将自己防护得百毒不侵那样。唐娜・哈拉维写过:“生命,是脆弱的一扇窗。”

【心得】

面对我们无能为力这件事,令人难以忍受,我们无法改变人不能完全战胜疾病这一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应对态度。

从容?慌张?淡然?恐惧? 看过了那么多的疾病,听过了那么多的死亡,我们的确变得更为谨慎,我们努力想要保全的那个孩子是那么弱小,似乎唯有依靠我们的决定和选择才能生存下去。

总有一些时候,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就是生命,脆弱而渺小。

但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

虽然有的疾病无法被人类解决(或者是完全无法治愈的,或者是自限性的疾病),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避开那些没有必要做出的干预。不是所有的行动都是积极的、有益的,知道何事不可为,知道何时放下执着,或许更重要一些吧。

——11——

【摘抄】

1、我们的身体不是时刻准备消灭非我族类的战争机器,而是个花圃,在合适的条件下,我们和其他多种生命和谐共处。在身体的花圃中,当我们内视时,看见的不是自我,而是其他生命。

2、如果将花园的比喻外延扩大到我们的整个社会,那么我们可以将自身看成是花园中的花园。在外围的大花园不是伊甸园,也不是玫瑰园,它是奇特而多样化的奇境,和我们体内的花园一样异彩纷呈,我们体内的花园里有真菌、病毒和细菌,它们有好也有坏。这个花园是无界的,也是未经修剪的,它有硕果,也有荆棘。或许对其更贴切的称呼是荒野,又或许,社区也算恰当。不管我们如何去认识社会,我们都是彼此置身的环境的一部分。免疫力是公众分享的空间——它是我们共同照料的花园。

【心得】

在我们的体内我们与很多东西和谐共处,最常见的就是有益菌群。这些菌群帮助我们消化食物,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等等。可以说,we are family。

同样,疫苗也是应该被和谐共处的东西,虽然他看上去是一种外来物(通过针头注射进入我们的体内),但是鉴于他的益处,他能够对我们产生的保护力,以及我们的免疫系统对他的倚重,足以证明,其重要性。

当然了,注射疫苗不仅仅可以保护我们自己,也可以保护其他一些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暂缓或避免接种疫苗的人,在这个地球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目力所及更为密切。

因此,接种疫苗,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而在保护他人的同时,又反过来进一步保护了自己,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双赢行为。

无论你是否承认这一点,事实就是如此。

相关文章

  • 2018-10-20《免疫》尤拉·比斯

    ——1—— 【摘抄】 信任从何而来?对于科学的信任,来自于可被重复验证的正确性,以及自我纠错的性质。 【心得】 我...

  • 十月阅读《免疫》

    《免疫》,作者尤拉比斯 说到免疫,我联想到的就是从小到大打过的许许多多的疫苗,说实话,接种疫苗这件事我平时没有想过...

  • 饕餮人间

    《免疫》一书里,尤拉·比斯的姐姐对她说:我们并不拥有自己的身体。想想看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我们的身体并不孤立,并...

  • 既然走远了,就别停下来

    1、迪斯蒂法诺跟着尤西比奥、阿拉贡内斯和比拉诺瓦走了。他离世于世界杯期间,像是一种仪式。这个时候才翻起旧账,发现了...

  • 由此想到的爱

    爱斯美达拉与弗比斯幽会的时候,弗比斯说尽甜言蜜语,让自以为沉浸在爱情里的爱斯美达拉以为遇到了真命天子。而弗比斯所费...

  • 两个版本的调音师推荐

    每日电影第17期本周主题:印度电影 调音师(2018) 导演:斯里兰姆·拉格万 主演:阿尤斯曼·库拉纳、塔布 豆瓣...

  • 烧脑也要看的悬疑剧情电影推荐(二)

    《调音师》由斯里兰姆·拉格万执导,阿尤斯曼·库拉纳、塔布 拉迪卡·艾普特、安尔·德霍万主演。故事的灵感来自于201...

  • 尤拉

    最后一次见尤拉是在红五月晚会的彩排现场,我们还约定好一起看红五月的正式演出。临走的时候,他说:“要回去写作业了。”...

  • 加比拉斯奥特曼

    ...

  • FATE GRAND ORDER英灵往事/阿提拉

    上一作: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 点开拜访专题「FGO英灵往事」 阿提拉,406?年生,453年卒,所处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10-20《免疫》尤拉·比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wb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