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的世界观,是对的吗?我们的人生观,是对的吗?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是由哪些东西组成的?这些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组成世界的东西是独立的个体,还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是什么样的?我们的人生目的是什么?我们以什么方式认识这个世界?这些就是我们的世界观,那么:
1、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在学校学的,老师教的,课本上学习的。身边的人教的(身边人的世界观也是学校教的)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经历各种经历教训后得出或者漫长的生活阅历积累调整的。2、世界观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个世界由什么组成?一是各种物质,无机物,石头,泥土,沙子,铁,金子,等等。这些用M代表‘二是植物,生长在地球上的各种植物,植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是,他们是有生命的,活的,这个活的是什么,我们说不清楚,暂时用生命力代表,植物就是M+X三是动物,动物和植物不同,他们不仅有生命力,还有一种意识,可以有各种反应和动作,这个用M+X+Y,代表,Y就是意识四是人,我们人类在动物的基础上,还具有一直自我意识,我们会区别你的,我的,我们能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我们称为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用Z表示,所以人,我们就用M+X+Y+Z代表。组成这个物资世界的四大类,我们就分别出来了。一层一层递进的,生命力,意识,自我意识,是的这四类物资有怎么样的区别呢?就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方式,有一只从全然被动,到主动的递进。无机物,是不能移动的,是全然被动的,自己的大小,位置,全然被动,植物可以生长的,但是没法移动;动物可以生长,还可以移动,而且也有各种反映,知道寻找食物,饿了会吃,渴了会喝水,被伤害会反抗,有危险会躲避等等,这就比植物多了更多的主动性,人类就更加具有主动性了,不仅具有主动性,而且具有自我意识,具有选择权。拥有善恶判断和价值取舍,具有更多的自我意识。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是人具有选择权,自己人生,可以因为自己的选择不同而不同,具有更多的主动性。每一件事,每一个时刻,你都可以运用你的选择权和主动性。你的人生,就是你各种选择的结果
二、我们的心智模式的进化这种认识,就让我们明白了人类心智模式的进化方式,是从全然的被动到主动,从毫无选择到具有主动的选择权。发现发展发挥我们的主动性,就是在进化我们的心智。人和动物,植物,矿物质的另外一个区别,就是,矿物资可以分割,无论怎么切割,都不会改变它的矿物性质,我们都知道它是矿物,而人,不可切割,一切割,人就死了,所以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分裂,人就会出问题,会痛苦,会疯狂,会崩溃,会死亡。动物植物介于人和矿物质之间。有些可以分割,多数不能分割。这种整体性,合一性是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对人的认识。对人的这种整体性,合一性的特质的认知,就使得我们明白了我们在生活中,维护和进化心智模式的另外一个方面。修行的一个大的方向。对于这一点,中国古代所有的大德先贤,都知道。天下大同,万法归一。老子、孔子、庄子、三皇五帝,佛祖,六祖,王阳明等等先贤都在告诉我们如何修炼我们的心的合一态。现在比较流行的书籍,比如《正念的奇迹》,《活在当下》,《心流》都是教我们如何在生活中练习心智的合一。知行合一,执一守中,言行意合,等等,都是教导我们如何做到心智的合一。人在合一的状态,才是能量最丰盛的状态,也是人性最光辉的状态
所以工作中,我们的专注,是对我们最好的滋养,是我们最省力最幸福的时刻。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强调专注,不仅专注效率最高,成效最大,而且专注我们才会更快乐,更舒服,能量最足。专注不是为了他人,是为我们自己。遇事,无差别心,无分别心,也是我们能专注的原因之一。拈轻怕重,畏艰怕难,我们就不能专注,不能合一,不能活在当下。无事别作,遇事别躲,处事别乱。这种状态是不是令人非常敬佩,开始练习,活在当下,关注自己的正念,你也能做到。洗碗,拖地,这样简单的活动,也是可以给我们滋养的,也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环,一扣,也是可以非常治愈的。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工地上,每到一个地方,新的环境,什么都没有,或者脏乱差,经过我们的手,变动干净整齐,生机勃勃,是不是非常治愈和开心?如果我们不能把身边的环境收拾好,整天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每天看见,内心都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是不是很消耗我们的能量?我们有些人老得快,为什么?就是能量在不知不觉中,比他人流失的更多啊。心智的合一性修炼,还有两个方面的整合。感官和头脑的契合。感官只能带来资料,感官带来的资料,进过我们的心智加工,创造出我们的思想
主导我们行为的思想,到底是什么?是怎么来的?内在的心智之光,可以带来我们感官看不到的世界。那么内在的心智之光,是什么呢?内在的预先的设置,出厂设置。与生俱来的设置。本自具足,到底说的是什么?就是说的我们内在的预设,是本自具足的。如果我们能开启内在的预设,打开更多的预设的开关,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完全不一样。内在的信仰,心念。是如何启动的呢?善根,信根,本自具足的本性,是如何蒙住的呢?碎片化的知识,感官接受的各种资料,从小到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加给我们的各种知识,常识,都是向外求,外在的东西,加的越多,心智外面蒙上的帷幕就越厚,我们的心智之光就越微弱。不知不觉中被蒙蔽了。如果是主动的学习,我们还可以在内在建立新的预设,这就是为学日益。贝多芬在老年耳朵失聪以后,为什么还能创造出优美的音乐。胸有成竹,说的也是这种情况。内在预设,我们打开了,或者建立了,内在的预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给内在建立这样的预设。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这才是我们能开启心智之光的正确方式。醍醐灌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开启了内在的预设。我们的内在本自具足。
佛祖开悟的时候,说的一句话是,怪哉,所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皆因颠倒梦想,不能得证。《心经》也说,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内观,冥想,静坐,为啥能开启智慧?就是要穿过蒙蔽我们心智的层层帷幕,开启我们内在的心智之光。现在的教育,让我们不断的积累知识,资料,科学的东西,书本上的东西,基本是属于这一类的,但是如何开启我们内在的心智之光,这一课,没有教,需要我们自己练习,修炼。头脑和心智的契合,理性和非理性的契合,外部信息+内在预设=结合出自己的心智感官只能带来资料内在的预设,才是加工的工艺,规则,设备等等,所以内在的心智开发出来多少,决定你得出来的结论为什么说起心动念非常重要,为什么说圣人畏因,凡人畏果?因为圣人看见的是内在的心智;凡人看见的是外在的结果。内在感官能看见眼睛看不见的区别。感觉不对的时候,就是这种情况。感觉不对,说不清楚的时候,就是内在的感官在起作用。
理解的科学和操纵的科学的契合理性对我们的心一无所知。心有种种理由,理性对此一无所知。公共知识,偏重的科学,操纵的科学。
理解的科学,被称为智慧;操纵的科学,就是现在的可以证伪的验证的科学。笛卡尔提倡的科学。知识就是力量。用这个科学产生力量。理解的科学:老子,孔子,庄子,柏拉图,等,玄学,理解的科学,智慧;智慧带给人类未来和幸福。操纵的科学,必须服膺于理解的科学,否则这个世界就会出问题。对操纵的科学的崇拜,带来现代世界诸多问题。科学怪人,灭霸,希特勒等等科学必须服从智慧。出现哪些问题呢:至少有三种,如下:
1、没有对人的存在的意义,人类的文明必将陷入困境,人类失去健康和幸福。
2、科学局限在最外在最细微最表层的物资世界,使得这个世界的显得特别空虚,没有意义。比如房子给人的满足感,很短暂。财富带给人的幸福也很有限。家和房子的区别,有钱还是有朋友的区别。
3、人变得非常猥琐,人的精神质量不断下降。物质丰富无法带给人类幸福。三、操作层面,四种认知领域;四种认知模式。把人的认知,分成四个部分,
1、我对自己内在的认识,2、我对外在世界的认知3、你对自己内在的认知4、你对外在的认知
这四种认知领域,导致了四种认知模式
1、我的内心世界发生的事情
2、其他存在的内心世界发生的事情
3、我在其他存在的眼里的模样
4、我看到的周遭世界我们最熟悉的是第一和第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对自己内在的认识:我们是否对自己的内心真的了解?看见了自己的内心?《心经》、《金刚经》也是在讲如何内观,如何看见自己的内心,看见自己的内心,关注对自己内心的修炼,释放自己内资的心智之光,照见我们平时看不见的世界,提升我们的维度。觉知,自我觉察,正念的训练,静坐,冥想,心斋,等等,其实都是为了我们看见自己的内心,关注我们的内心。我们大多数人,平时看见的内心,是什么呢?是一些念头,情绪,妄念,想法,企图,贪念,做事情的简单的动机。或者根本就只是本能。比如开车的时候,机械的操纵,注意力的部分,吃饭的时候,走路的时候,我们都有本能的部分,机械的部分,也有关注的部分,觉知的部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注意。那我们使用的电脑来比方,计算机的运行,有计算机的部分,也有程序的部分,我们自己就像一台计算机,但是内在不仅仅有内置好的硬件和软件,我们的内在,还有一个程序员,能关注我们这台计算机的运行。既是计算机又是程序员。本能的生活,就是计算机自动的运行,觉知的生活,就是内在的程序观醒着,关注这台计算机的运行。你在开车的时候,你在吃饭的时候,你在走路的时候,你在工作的时候,是一种机械的行动,还是一种有觉知的行动?思绪有它合理的部分,不过是从属地位,它们被称作妄念。计算机做的事情,不是程序员做的事情。对思想的观察,这个才是内观,这个才是觉知,这个才是程序员要做的事情,不要惯性的生活,觉知。(二)认识别人的想法;这个是非常困难的,大家都有体会。对方的语言,言辞,表达准确,沟通手段合适,表达准确,接受者的接受转化能力,非常困难但是有一种不用言语的表达,却很准确。准确了解别人的内在,了解别人的想法的一个有效方法,来自对自己的内在的了解。推己及人。为什么说自知者明?就是因为自知者,也能知道别人!!推己及人,善推!!!换位思考。如何了解他人的想法的关键,就是如何了解自己。推己及人不了解自己的人,基本就不能理解别人,基本就是不能很好的了解别人。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太多了,神经大条的人,都是这样的人。不仅不能理解他人,而且会给他人贴标签,责备别人,怪罪他人,职责他人。这样的人人际关系怎么能好呢?为社么没有好朋友?没有好的人际关系?就在这里啊!工作中也是这样啊。
比如销售人员,优秀的和平庸的销售人员,也是这样的,推己及人。
(三)了解别人对我的认识。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被人理解?我们自己觉得自己很好,做了那么多事,可是总是吃苦不讨好,不被理解,特别委屈?这里面有个很大鸿沟,就是意图与行为结果。意图与行动,哪个更重要?自己看自己,都是从动机和意图出发,我做这个事情,是为了你好,我做这个事情,是为了这个世界更好,我做这个事情,是为了公司更好;被人看不见你的意图,只能看见你的行为,看见你责备别人,看见你做的事情,看见你弄乱了原来的秩序,看见你无事找事。别人看见的都是行动。你自己看见的都是你的意图,别人看见的都是行动。所以大家看见的不一样,自然产生了很大的不同,结果肯定不同啊!我们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自我保护转化成对别人的批评。内在的东西,没法让别人看见。有一件事,每个人都会出现,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比我们自己认为的更加摇摆不定。我们内心的彷徨和迷茫非常多,我们经常为被自己催眠,然后看不见自己。在第一个领域待的更久,更多关注,我们会变得更加自信,或者自负,如果在第三领域待的更久,更加注重第三领域的研究和平衡,我们可能会变得更加渺小,谦虚或者自卑。太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我们可能会变得更加自卑,所以必须平衡这几个领域的认知。(四)对我们周遭的世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无机物,而非人。我们对人的了解相当有限。现在的教育也是,更多的偏重在物资世界。了解外部世界,不能仅仅靠科学,还需要更多的哲学,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进化论的观点。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太有限了,人和动物的区别太大了。
(五)四种认知领域的统一性,被破坏了。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认知重点,都偏向了第四种。只是重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这种偏颇,为社会带来巨大的不稳定性和分裂,会给我们的社会的造成巨大危险。认知失调严重的人,对社会的危险太大了,存在严重的不稳定性和危险。比如希特勒,就是典型的认识严重失调的人。现在各种极端思想的出现,科学怪人,灭霸,等等,都是我们这个社会巨大的危险和隐患。
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两种问题:汇聚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这个世界上存在两种问题,一种是汇聚性问题,就是可以找到统一的方法来解决,有统一的答案,这些就是汇聚性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会指向一个点。另外一种问题,是发散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法。找不到合适的度。比如孔子希望用中庸太多对待的那些问题
2、我们过去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总想用对待汇聚性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发散性的问题。总想用统一的方法手段来解决发散性的问题,总想用量化标准来衡量没法量化的问题,用硬性规定来约束软性指标,结果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就是过去我们经常说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些机关病,大企业病,官僚作风等等,这些都是,无论是孩子教育、企业管理,家庭矛盾,甚至国家治理等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西方国家总想用他们的标准来要求我们国家,对我们国家的政策指手画脚。天下大同,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是西方世界还不理解的更高维度的思想,是解决这个世界绝大多数问题和争端最好的答案,逻辑很简单,对的错的,白的黑的等等,很简单,但是生活中很多问题,逻辑是帮不上忙的时候,怎么办?自由、平等、博爱爱是能包容和化解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问题的万能钥匙。解决发散性问题,答案来自更高的层次,而不是同一个层次,升维!带团队,靠什么?成长!一个人成长性思维,调动起来!成长性思维,这个就是最有效的方法。让发散性问题不是问题。解决大量的发散性问题,都不能通过手段,方法来解决,而是需要提高层面,提高自己和他人的成长,提高到更高的维度了,这个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发散性问题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我们的人生!人生就是一系列发散性问题,目的就是要拉升我们,让我们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人生就是道!为什么说人生就是道场?答案就在这里!我们的人生,就是我们各种选择的结果。我们自己如果不做选择,生活会怎么样呢?是不是就不继续了?当然不是,生活还是会继续的,只是是一种惯性的生活,一种没有觉知的生活,迷糊的惯性的生活,是一种碌碌无为,一种莫名其妙,一直本能的生活。因为我们放弃了主动的选择,就是被动物本能接管。我们日常最常见的好逸恶劳,懒惰,懈怠,畏艰怕难,推脱责任,寻找借口,寻求安全等等。或者是一种随大流的生活,就是所谓的平凡生活,跟周边其他人一样,简单的思考,机械的行动,日复一日的生活。1、我们的人生观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人生观也是在学校学习的,书上教的,老师教的,而且是经过我们自己的本能筛选以后剩下的观点。追求金钱财富,工作,名誉,地位,健康、家庭幸福等等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来干什么,这些终极的思考,其实也是人生观的一部分
3、不同的人生观,导致不同的处事方式,行为模式。
三、我们的价值观,是对的吗?
1、我们的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
2、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行为方式?
四、我们的心智模式是怎样的?
1、心智模式,就是认知模式,包括认知的内容,认知的过程,认知的运行的方式。
2、三观的主要内容,就是心智模式的主要内容,
3、心智的运行模式,就是我们认知运行的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