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不会想到,自己的才华与政绩,终究还是给朝廷上的小人们提供了合作的理由。沈括对苏轼的才华始终怀有深深的嫉妒,李定则看不惯地方百姓对苏轼的拥戴,尤其苏轼在离开徐州时,百姓遮道拦马,流泪追送数十里,更令李定妒火中烧当然,他们的凶狠里,还包含着对苏轼的恐惧,他才华,名满天下,又深得皇帝赏识,说不定哪天会得到重用,把持朝廷,因此,必须先下手为强。
罪名,当然是“讥讪朝政”。苏轼口无遮拦,这是他唯一的软肋。
当沈括到杭州见苏轼的时候,苏轼丝毫不会想到,这位旧交,竟然是“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
也是在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七月里,苏轼带着家春到杭州任通判。杭州的湖光山色、清风池馆,使苏轼纠结的心舒展了许多。然而,在江南扯不断的梅雨里,在鹭鸶惊飞的空寂里,他还是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
那个写出《梦溪笔谈》的沈括,就在这个时候来到苏轼身边,表面上与苏轼畅叙旧情谊,实际上是来做卧底的。他要骗取苏轼的信任,然后搜集对苏轼不利的证据。天真的苏轼,怎知人心险恶,沈括自然很容易就得逞了。他拿走了苏轼送给他的诗集,逐条批注,附在察访报告里,上交给皇帝,告他“词皆讪怼”。
苏轼是在湖州知州任上被抓的。
官场潜规则,倾轧皆在暗处,雾里看花,神龙见首不见尾杀人不见血。这是一门学问,私塾里不教,科举从来不考,但官场中人,个个身手非凡,只是苏轼在这方面的情商,不及格何正臣率先在朝廷上发难,上书指责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继而有舒亶紧随其后,找出苏轼的诗集,陷苏轼于大不敬”之罪,压轴戏由御史中丞李定主唱,他给苏轼定了四条“可废之罪”,这临门一脚,绝然要把苏轼送上断头台。
历史中所说的“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它位于汴京城内东澄街上,与其他官衙一律面南背北不同,御史台的大门是向北开的,取阴杀之义,四周遍植柏树,有数千乌鸦在低空中回旋,造成一种暗无天日的视觉效果,所以人们常把御史台称作乌台,以颜色命名这个机构,直截了当地指明了它的黑暗本质。“诗”,当然是指苏轼那些惹是生非的诗了。
用写诗来反朝廷,这是一大发明。
祝勇《在故宫寻找苏东坡》p24-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