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沈括与“乌台诗案”

沈括与“乌台诗案”

作者: 松下闻 | 来源:发表于2020-08-30 16:48 被阅读0次

苏轼不会想到,自己的才华与政绩,终究还是给朝廷上的小人们提供了合作的理由。沈括对苏轼的才华始终怀有深深的嫉妒,李定则看不惯地方百姓对苏轼的拥戴,尤其苏轼在离开徐州时,百姓遮道拦马,流泪追送数十里,更令李定妒火中烧当然,他们的凶狠里,还包含着对苏轼的恐惧,他才华,名满天下,又深得皇帝赏识,说不定哪天会得到重用,把持朝廷,因此,必须先下手为强。

罪名,当然是“讥讪朝政”。苏轼口无遮拦,这是他唯一的软肋。

当沈括到杭州见苏轼的时候,苏轼丝毫不会想到,这位旧交,竟然是“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

也是在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七月里,苏轼带着家春到杭州任通判。杭州的湖光山色、清风池馆,使苏轼纠结的心舒展了许多。然而,在江南扯不断的梅雨里,在鹭鸶惊飞的空寂里,他还是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

那个写出《梦溪笔谈》的沈括,就在这个时候来到苏轼身边,表面上与苏轼畅叙旧情谊,实际上是来做卧底的。他要骗取苏轼的信任,然后搜集对苏轼不利的证据。天真的苏轼,怎知人心险恶,沈括自然很容易就得逞了。他拿走了苏轼送给他的诗集,逐条批注,附在察访报告里,上交给皇帝,告他“词皆讪怼”。

苏轼是在湖州知州任上被抓的。

官场潜规则,倾轧皆在暗处,雾里看花,神龙见首不见尾杀人不见血。这是一门学问,私塾里不教,科举从来不考,但官场中人,个个身手非凡,只是苏轼在这方面的情商,不及格何正臣率先在朝廷上发难,上书指责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继而有舒亶紧随其后,找出苏轼的诗集,陷苏轼于大不敬”之罪,压轴戏由御史中丞李定主唱,他给苏轼定了四条“可废之罪”,这临门一脚,绝然要把苏轼送上断头台。

历史中所说的“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它位于汴京城内东澄街上,与其他官衙一律面南背北不同,御史台的大门是向北开的,取阴杀之义,四周遍植柏树,有数千乌鸦在低空中回旋,造成一种暗无天日的视觉效果,所以人们常把御史台称作乌台,以颜色命名这个机构,直截了当地指明了它的黑暗本质。“诗”,当然是指苏轼那些惹是生非的诗了。

用写诗来反朝廷,这是一大发明。

祝勇《在故宫寻找苏东坡》p24-25

相关文章

  • 沈括与“乌台诗案”

    苏轼不会想到,自己的才华与政绩,终究还是给朝廷上的小人们提供了合作的理由。沈括对苏轼的才华始终怀有深深的嫉妒,李定...

  • 2019-03-05

    佛祖与东坡 乌台诗案中,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受尽侮辱责骂、严刑拷打,同狱的人说...

  •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

  • 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 太湖一游船传出歌妓之声,清越婉扬。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乌台诗案

    汉代长安的御史台内有许多柏树,树上栖宿着成千上万的乌鸦,当时的人就把它称作“柏台”或者“乌台”,这两个称呼一直沿用...

  • 乌台诗案

    文/山海莲华 告诉我祸福的因由 他们摇唇鼓舌 把你囚禁至此 黑压压的乌鸦满树 后悔吗文字之累 你说不过是塞翁失马 ...

  • 读《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有感

    要想了解苏轼这首诗,我们要先知道乌台诗案,乌台诗案简单来说就是一场文字狱,皇帝身边的御史告发苏轼,说他讽刺朝...

  • 【苏轼: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东坡居士流放黄州的心事

    【诗词背景】 苏轼一生心怀天下,然后生平多不得志,而且,曾经遭遇“乌台诗案”,险些命丧黄泉。 乌台诗案,算是其一生...

  • 苏轼与乌台诗案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

  • 苏轼与“乌台诗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沈括与“乌台诗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ee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