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做“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大概是这几年最耳熟能详的话之一了。
不幸的是,它好像是真的,像一个魔咒般存在 。
亲人的伤害,伤人于无形,被伤害的那个人(往往是孩子)无招架更无还手之力。
能说什么?自己的父亲,自己的母亲…… 暴烈的性格,脱口而出的伤人话语。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泪水去浇灌一棵植物,你得到的恐怕会是一棵枯萎的植物,如果它还挣扎着没有死去的话。据说有人做过实验,连续30天用恶毒的语言去浇灌植物,结果植物死了。
于是,有了很多不愿回家过年的孩子,有了很多孤独奋斗的灵魂。在亲密关系的门外徘徊,在渴望爱却又手足无措中焦虑,或者干脆关闭心门,掐断结婚成家的念头。
凭着我对心理学的了解,我大概能判断出来,这些对孩子口出不逊的父母,其实心里也住着一个自卑的小我。所以,他们才无法欣赏自己的孩子,永远看不见孩子的优点。
而这样的自卑和对自我的不接纳,如果代代相传,有多少人的幸福会被抹杀。
我们无法知道上一代人经历了什么,贫穷,屈辱,但是感同身受就太难了。这也许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许是一个时代的伤痕,才有了我们今天看见的这一代父母。也许他们已经尽力了,他们从他们的父母那里获得的就少得可怜。
大家都知道,当一个人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比如安全、温饱、休息,他是很难保证自己有一个好的情绪的。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之所以可以这样从容,大概是因为我们衣食无忧。现代社会,多数人不担心自己会饿死。但是,就在几十年前,我母亲小的时候,还有人饿死过,不是吗?上世纪60年代的饥荒。还有人因为得流行性脑膜炎失去生命,不是吗?
所以,上一代人他们经历的苦难,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无法理解的。
当然,困难能不能成为语言暴力的借口,这个我无法评判。但是,确实也有人做过这方面的数据,有一本书叫《父母的语言》,里面描述里社会学家还是语言学家通过记录不同阶层家庭的日常对话,并搜索高频词的属性(积极还是消极的),发现低收入家庭的父母与孩子对话中,更多地出现消极词汇。而中产和优秀家庭的父母,更多地表达积极和肯定情绪。
这样的研究,在我和小伙伴的沟通中,再次得到验证。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活动,可以让父母们每天都行动起来,通过夸孩子,夸配偶,夸自己,逐渐地改变这一根深蒂固的习惯,让自己和家人都更幸福。其实,一个人是不是幸福,主要取决于自己怎么看自己。
但是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其实是别人教会的。比如,父母,兄弟姊妹,老师…… 等等。
很多的孩子,眼里没有了光,因为外界的反馈都是负面的,消极的。
很多的孩子,直到成为成年人,仍然活得拧巴、紧张,没有我们常说的那种“松弛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