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想法我的大学
飞哥周记:2024.12.5学生要“厚着脸皮”找辅导员么?

飞哥周记:2024.12.5学生要“厚着脸皮”找辅导员么?

作者: 飞哥在线 | 来源:发表于2024-12-04 08:38 被阅读0次

大学里的辅导员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你怎么看?

平时和辅导员接触的不多,好像没有什么关联,只要自己在学习、生活好那就行了。

想得多了,就有点复杂,如果简单、淡然处之,那就轻松的多。

有事想请个假或者想问辅导员一些事情,都要推敲好长一段时间,在备忘录里打下要说的话,然后修修改改删删减减,最后闭着眼睛一鼓作气才敢跟辅导员发过去。

其实,大学里的很多关系,都需要“厚着脸皮”去争取,毕竟很多资源都是有限的,你可能会获得,可能会错过,当自己的实力允许的情况下,还是需要去努力争取一下。

一名辅导员,按照1:200的学生配置,实际上在具体工作中,所带的学生可能不止200,大部分都是按照年级或者专业来带学生,都会超过200人。

辅导员的工作目标,是对每一位学生都能关注到,但是时间、精力有限,大部分的老师关注多的都是“两头”学生,要么是出色、学生干部之类,要么就是有点“困难”“问题”等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

这时,处于中间群体的同学,就需要主动出击,和辅导员保持近距离的互动了。

学生好像都害怕和老师相处,即使碰见了老师,好像也没有什么话语可以说。

有的同学路上看到辅导员,也会装着打电话,系鞋带,或者干脆就是擦肩而过视而不见。

不是辅导员会有多少资源,需要学生去“套近乎”,而是很多时候,我们主动积极地去联络辅导员,可以更早时间知道一些学生成长的有关信息,可以早点做好准备和规划,也可以在自己有困惑的时候,多听听辅导员的建议,能够给自己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不是每天去找辅导员,一个月,总可以去找找辅导员聊聊天,交流下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情况,最近学业发展上的一些感受等等。

常去的学生,肯定会给老师留下一些印象,也会更好的去关注到。

在逐步的了解之后,有合适的生学涯规划的一些竞赛、项目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你,会多给一些资源讯息。

常去辅导老师那里询问不是坏事,当然也不是“无事找事”,而是要带着问题去找,这样才会有所收获。

大学里的一些资源还是很有限的,组织发展、评奖评优、学科竞赛等等,前提是你要足够努力且有实力,但是同时也需要辅导员能够认识到你,知晓到你,对你的各自情况比较熟悉。

有的时候,辅导员也会给你一些简单的工作任务,统计一些表格,整理一些文稿等等,这些也都是在锻炼你的其它能力。

和辅导员除了去办公室交流最佳之外,还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及时交流。

有的同学害怕老师加微信,其实你常去给老师点个赞,老师的朋友圈里会常跳出的是你的名字和班级,也是加深印象的一种方式。

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辅导员老师不会刻意去看学生的朋友圈,时间不允许,也没有这个必要。

所以,不要加了之后变成了一条黑线,也不要做“潜伏者”,阳光、乐观、自信、平等地和辅导员老师开展一些线上交流也是可取可为的。

不管线上也好、线下也罢,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和辅导员近距离接触,去寻求辅导员的帮助、建议和指导,也去加深辅导员对自己的印象,更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地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当然,关系的维护也是双向的,也不是就是学生要主动贴近老师,辅导员老师更要主动走进学生。

我们常说的走进,不仅仅是物理距离的缩短,更多的其实就是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发自内心愿意和老师主动交流,愿意将自己的烦心事、困惑事主动寻求辅导员的帮助。

辅导员可以建立一套动态的学生成长记录,把学生的学业成绩、证书过关情况、绩点排名、获奖情况等等变成一个动态表格。

当学生联系自己的时候,可以随时点击开,看看这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优势和短板,也能对症下药,积极鼓励学生去争取一些可以争取的资源。

总之,大学生和辅导员之间也是“双向奔赴”的一个过程。

目的都是成长,一方是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丰满立体,为学业发展有更好的未来,另一方是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能够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成长总有无限的可能,“厚着脸皮”也是自嘲式的一种反向激励,走出去总比不去强,勇敢去争取总比“等着候着”强,先行一步,早学一步,终究还是会给与自己更多机遇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飞哥周记:2024.12.5学生要“厚着脸皮”找辅导员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aus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