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论语》的时候,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关于“习”。读书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用了多少,温故后又有了哪些新的应用。
无独有偶,在读《华为训战》的时候,其中提到了作者如果读这本书的方法,就是拿着笔,看完之后写下记到了哪些。
两种方法相结合应用,就让我想要去回想《明朝那些事儿》,顺序、多寡、逻辑,都不考虑,想到哪,写到哪。
王阳明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阳明,有点不好意思,看到王阳明的故事,只觉得似曾相识,却没有想过,那就是王阳明,因为作者比较喜欢叫他王守仁,而世人喜欢叫他王阳明,一瞬间,没有对上号。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王守仁说话很晚,但这并不影响他好学,善学,错过了新婚之夜只为与和尚论道。
他保卫江西、龙场悟道,人生中出了很多谋,划了很多策,让当时多人们甚至觉得不要和王守仁对着干,这个家伙就算死了,也有门人为其报仇。
当时不知道是他,能想起多事情竟然少的可怜,当时很多奇思妙想竟然一点都想不起来。
假以时日,再去温故,想来一定能知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