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为小事纠结的人,不可能优秀。如果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含家庭建设也属于事业),就不可能为锁事所困,我说的专注不是狭隘地关注,而是付出努力从自我开始执行、学习、改变,因为没有时间纠结。反之若为小事纠结,从侧面反映出胸无大志,因而也做不出什么异于常人的事。
一个人的眼界越狭隘,性格就会越偏执。在工作中如此,家庭生活中亦如此。在教育孩子上,最危险的父母,不是无知,而是既无知,又偏执强势,孩子摊上这一类父母,是不可能优秀的,心理不扭曲已万幸。上周有个家长,找我给她的孩子做中考前一个月的学习规划,在面谈过程中,这位妈妈主动聊到了阅读的话题。她这样说:老师,我不太赞同学校让小学初中的孩子看四大名著,因为孩子看不懂,而且里面的内容也不太适合孩子看,对孩子作文也没有帮助。可以看其它书,比如《名人传记》,写得很好,对孩子作文肯定有好处。她儿子反驳道:哪有什么书叫《名人传记》,都没有那本书?妈妈很激动,语速加快,音调提高:我都看过,我很肯定,还能说错吗,那本书的名字就叫“名人传记”,我虽然只上过初中,但还是看了不少书的,学校不应该这么安排。她特意强调了“名人传记”四个字。我实在不知如何跟这位妈妈沟通,之前跟她的接触,我已对她在教育孩子方式上的强势与原则底线上的妥协深有领教。此时,我对这个孩子充满了无限的怜悯,拥有一个无知、偏执、强势的母亲。在阅读这个问题上,或者其它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如果有疑问,为什么不从专业人士以及书本中寻求思路,怎能把自己的狭隘用长辈的身份强加于孩子?在孩子,提出疑义时,为什么不能静心倾听,再跟孩子一起调查学习?这样的母亲既可笑又可怜。
有很多人我们是没法沟通的,我们仅需告知,我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你看怎么可以做到即可。没必要解释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理念不同,认知水平也不同,原由的沟通显得无力且浪费,甚至还会加剧矛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