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大街小巷的墙上,写满了内容各异、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标语。白底蓝字、白底红字、白底绿字的标语,长条的、方形的标语;手写的、喷绘的标语。一条条都是书写的时代风云。
01 标语浓缩了一个时代
时期不同,墙头标语的内容也在不断创新、变更。最喜欢听老人们背诵一些特殊时期的雷人标语。
有一个干了一辈子村支部书记的老人,今年82岁了,每次回忆起他工作年代的标语。两手一挥,像机关枪扫射一样吐出一串串,大有摧枯拉朽、横扫千秋之势。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时代,人们激情高昂,士气冲天,“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社会主义”随处可见。
大跃进时代“浮夸风”盛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千斤稻、万斤薯”全国上下一片形势大好,全民热情空前高涨,并且发出“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的豪迈誓言。
大办食堂,吃大锅饭,开始大炼钢。人们把家里的锅都献出来去炼钢了。“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指大炼钢铁场面热火朝天)。
在当时年代,没有电视,收音机也很稀缺,“墙”就是宣传阵地,“标语”成为最贴近生活的宣传形式。
02 标语记录着时代变迁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除了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进步,计划生育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一件事情。
那些墙头上书写的标语,像70后这代人一样,经历、见证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变迁。
小的时候还不识字,看到墙上写着大大的红字,很好奇。大一点的孩子,用蹩脚的普通话,铿锵有力的读给我们听。“该流不流,扒房牵牛”、“该扎不扎,房屋倒塌”、“一胎环,二胎扎,三胎四胎刮!刮!刮!”“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
不知道计生户看到什么感觉,反正,我们是听得胆战心惊。
后来上学后,墙上的标语又成为我们的识字板,背着书包上学路上,一群孩子,争先恐后的大声念出来,显摆认得字多。
“计划生育不吃亏,奖励资金后面追”、“少生优生,为国立功”、“地球妈妈太累了,再也举不起太多的孩子”。对这几条仍旧记忆犹新。
最近看到墙上关于计划生育的标语已经被“扫黑除恶”“精准扶贫”标语覆盖了。紧剩不多的几条也已经变成“一对夫妻生俩娃,养老负担分半开”、“全面实施两孩新政,做好基本公共服务”。
到如今,计生政策已经从限制生育、单独二胎至鼓励二孩了。人们普遍因为时间、精力、经济等原因,政策允许而不愿意生了。
有时候,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80年代“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90年代“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直至现在是“养老不能靠政府”。现在才是大实话,不只是养老,事关自身的任何事都只能靠自己。
03 标语是经济建设风向标
以前墙上都是政策宣传标语,90年代初期墙面上开始出现广告标语。
最初是一些农资、化肥、种子、农药方面的广告。随着农村经济进步,开始发展到家用电器、小汽车、互联网。“**冰箱,家电下乡”、“有了奥德赛,情人不用往家带”、“社会主义好,帝豪满街跑”、“家中就业能致富,网上开店是条路”“打工不如玩大话,能赚钞票能养家”等等。
随着广告标语的出现,农村不再是闭塞落后,无人问津的地方,农村市场也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农民的消费水平在从吃饱喝足需求向高档消费迈进。
标语,还催生了一种职业——标语写手。有的时候一些政府要求写的标语数量大时间紧,写标语人就成了香饽饽,要提前预约的。
标语的书写方式也从最早的手写,演变到喷刷和电子化。针对一些大的图文并茂式的宣传标语,人们引上了墙体彩绘机,由电脑操控,可以24小时不停的写。
时代变迁,宣传工具也在不断变化。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手机、微信等等。无论如何变化,墙头标语做为一种最简单的宣传方式,一直被广泛使用,被大众接受。说明,越是简单的,普通的,大众的,越会经久不衰。
微小的标语,时代的变化。那些“墙头标语”,换了一茬又一茬,浓缩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社会的发展,记录着国家成长进程中的每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时刻。
小小的“墙头”时时记录着历史,而我们也终将成为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