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无声的中国》语录。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鲁迅《无声的中国》
在心理学上,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拆掉屋顶),接着提出较小的要求(开窗),以希望被他人接受的现象,被称为“拆屋效应”。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各项描述不属于“拆屋效应”的是( )。
A. 小红数学成绩不太好,常在及格线处徘徊,老师要求她期末考试达到80分,小红觉得为难,老师转而要求她考试及格,小红爽快答应了。
B. 小明想买1200元的金庸全集,妈妈怕影响学习,一直不同意。期末小明取得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于是又向妈妈请求,妈妈同意了。
C. 经理告诉大家,十一期间需要加班加点完成任务,大伙儿纷纷表示抗议,于是经理又说周末加班两天,许多人都表示可以接受。
D. 小马签合同时希望对方一个月内付清全部货款并负责运费,对此双方进行谈判,最终对方同意在一个月内付清全部货款但运费由小马承担。
答案为B。 “拆屋效应”的实质是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然后再不断降低要求,以希望被他人接受。注意:“拆屋效应”的前、后应是两个不同的要求。A、C、D项均符合定义;而B项没有体现出不同要求,从先前不同意的,到最后同意的,是同一个要求。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中国人的性情是喜欢调和折中的”?
这句话出自于鲁迅先生的一篇演讲文章——《无声的中国》。在1927年2月,鲁迅先生应香港青年会的邀请,由广州乘船前往香港,向香港青年发表了这篇讲演。
1927年2月,鲁迅在香港作《无声的中国》演讲。
如果说一个人喜欢“调和折中”,其实说明了这个人犹豫不决,不能彻底认清事实。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喜欢调和折中”,是指出旧中国的人民都积淀了一种喜欢调和、折中的心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默默地忍受着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反而害怕改革。
由于封建文化长期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即使辛亥革命(1911-1912年)推翻了封建王朝,新文化运动(1915年)和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1919年)都已经发生,当时的中国人仍然不懂得发表自己的思想,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喜欢变革,固执又沉默。不愿自己主动改变,又有着极大的惰性及劣根性。直到看着自己守着的老传统将被现实潮流所消杀,走投无路了,陷入绝境了,才愿意“开窗”,以避免被“拆掉屋顶”。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进行。
再看《无声的中国》这篇演讲的题目,鲁迅先生为什么说中国是“无声”的?
这里,“无声”除了指不敢说话,还指当时的文字——文言文——大多数的人们却不懂得,结果也等于无声。
“茴”字四种写法。
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中,对于传统的文言文,只有少数几个人懂得,一般的中国人不会作也不懂。即使那些少数用古文字作出来的文章,也没有真正的思想感情,反而充塞着虚伪和谄媚的声音。这样,就使整个中国都变得没有声音了。
中国人是有的,可是没有声音。面对“无声的中国”,鲁迅异常沉痛。民族若要生存,中国若要振兴,首先要“恢复这多年无声的中国”,除了大胆地说真话,还要说现代的和自己的话,因而语言文字变革变得十分关键和重要。
在鲁迅先生作这篇《无声的中国》演讲之前,当时国内的政治、文化氛围正是充满着被压抑、被摧残而令人感到沉闷暗哑,人们的心声想发出而发不出来,因此鲁迅不得不作出这篇演讲,于无声中吹响新声的号角。
鲁迅先生当时的个人背景介绍
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为了躲避军阀的迫害,为了让自己喘口气再冲上去战斗,也为了缓解经济的压力,鲁迅先生离开北京,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担任厦门大学文科国文系教授兼国学研究院教授,在厦大共呆了4个月又12天。
鲁迅在广州。
1927年1月,鲁迅先生离开厦门大学,乘船前往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这时,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力量的推动之下,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展很快,占领了武汉、南京,革命形势空前高涨。但是,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正在酝酿中。鉴于辛亥革命不彻底而失败的教训,和对中国复杂的现实和历史的把握,以及对于革命形势深刻的认识和分析,鲁迅敏锐地洞察出国民革命的致命弱点,尖锐地指出,虽然武装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对于一切旧制度、宗法社会的旧习惯、封建社会的旧思想,还没有向他们开火”。他的这一思想在其这一时期的文章和演讲之中都有明确的表达。
1927年2月,鲁迅先生从广州进入香港,于18日、19日,先后在香港青年会及香港大学,作《无声的中国》、《老调子已经唱完》两个经典演讲,一时轰动了香港及大陆文坛。但当时殖民香港的洋人当局很不欢迎鲁迅的到来,对鲁迅的演讲更是憎恨异常,在“查关”时对待鲁迅很是无理。身形太瘦的鲁迅甚至被疑是鸦片贩子,连所带蚊香也被斥是“古怪”……
据《鲁迅日记》所载,其之所以要将自己在香港青年会上的演讲命题为《无声的中国》,是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的大众长期备受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剥削、压迫,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和追求。尤其是在封建王朝统治下的高压政策,加上近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好比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旧中国人民的头上,旧中国人民又有了民族的压迫和剥削,中国的大众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要用文字来说话,只能被杀害。长期以来,封建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言论自由的道路被毁灭了,人们只有保持沉默,才能不惹祸上身,才能得到象征性的自由。
鲁迅先生怀着激愤和急于变革的心情,在《无声的中国》中指出,“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
“要恢复这多年无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正如命令一个死掉的人道:‘你活过来!’我虽然并不懂得宗教,但我以为正如想出现一个宗教上之所谓‘奇迹’一样。”——鲁迅《无声的中国》
因此,鲁迅先生作这篇《无声的中国》演讲,是为了打破无声,使之变得有声。有了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才能让人们看到希望。只有民族发出了真的声音了,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一个世界上生活。
鲁迅先生善于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现实眼光,从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现实出发,清理出历史的陈账与积垢,并指明问题与症结,提出现实的迫切任务。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完)
《无声的中国》由于篇幅较长,作者写文只能引用与分享部分重要内容,如有兴趣深入了解这篇演讲文章的朋友可以自行检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