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传统为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①狱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②。
【译文】孔子说,只凭一方的说辞就能下判决的,也就是子路吧。
子路从不把案子拖到第二天。
【老彭有话】依据上下文可能语境,我对这一千年“迷案”作这样的处理。子路急脾气,办事不拖延,那有时候找不到另一方怎么办?凭单方面的说辞就把案子“断”了。这种情况我们现在叫“缺席审判”。
【注释】①折,评判。
12.17 [传统为12.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孔子说,诉讼断案,我和其他人也差不多。但重要的是怎样能让世间没有诉讼。
【老彭有话】孔子认为“听讼,吾犹人也”。与前一章相联,是不是也和子路一样,也有凭单方面言辞就“断”案的时候?
12.18[传统为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算是明达。孔子说,每时每刻一点点的谗言包围着你,突然暴发急风暴雨式的指责冲击到你,仍然安然处之,那你就是“明达”了。每时每刻一点点的受着谗言的包围,面对平地惊雷的无端指责,仍然无法阻碍着你的前行,那你就可以走得很远。
【老彭有话】本章中,我把两个“不行焉”作了不同的处理,是从前后文的语气和思想而来的。第一个“不行焉”,只是指一时一刻这样应对谗言和指责。而下一下“不行焉”,分明是在说一直这样对待谗言和指责。
12.19[传统为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士要做到怎样才会被称为“达”呢?孔子说,我不明白你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就是在国一定会有声望,在家乡也一定会有声望。孔子说,你这说得是“名声”而不是“达”。“达”指的是人的品质好正直好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话,善于观察他人的表现,行为办事处处考虑下面的人。这样的人在国必“达”,在家必“达”。而有“名声”的人指的是,表面上假装“仁”,但实际行动却没有“仁”。自己却还总是以仁人君子以自居。这样兵在国必“闻”,在家必“闻”。
【老彭有话】子张在问过“明”之后,又向孔子讨教什么是“达”。孔子在回答中不仅讲了他心中的“达“,还讲了“达”和“闻”的区别。孔子认为“达”才是仁人君子的真正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