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坚持的一个想法就是在教学当中,一堂新授课它一定要有之前的旧知作为一个阶梯,先让学生复习旧知,然后提取出知识,再来通向新知的学习。
这一天的语文课,他们完全是在向我证明,我之前教得有多失败。今天在学一首词,词的题目分为词牌名和词题,刚好学的是辛弃疾的词,我就出示了上一学期辛弃疾的一首词让他们来读。《清平乐·村居》完全是学过的,但是“清平乐”的“乐”他们读错了,而且其中有一句“最喜小儿亡赖”,“亡”是通假字,他们也读错了。就搞得跟学新知识一样,我当时是十分无语的。但完全是忍着性子,觉得古诗学了忘是一种正常的事,虽然心里还是有一点接受不了。到了下午讲练习册的时候,其中有一句诗——“时鸣春涧中”好多人也写不来了。
这两件事情的火一直憋在我的心里,直到下午布置作业的时候——
学了一首散文诗,散文诗语言比较含蓄,用词十分典雅,我就让他们根据这样一首散文诗来改写成一首现代诗,可以运用里面的原词原句。现代诗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过。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就跟他们强调要注意格式,写诗要分节,节与节之间也会存在格式的相似,所以句式可以重复。而且写诗要注意语言的精炼,注意意境的刻画,我还给他们举了之前学过的例子。
我光是跟他们说这个题目的要求就讲了半天,当时我看他们的表情一脸懵,我就还是把原因归在我自己身上的,我觉得是我没有表述清楚,这个作业对他们来说有难度,他们现在还不能够直接从读诗到改编诗,这样一个训练需要过程。我就又把作业要求讲了一次,他们开始写。我在改作业就没去巡一圈。最后快要到下课的时间我去溜达了一圈,没有分节,写得就像作文一样,关键不止一个人。我就在想,我刚刚讲的全都白讲了,于是顺手就在教室后面的图书角拿了一本诗集,翻开在全班巡回展示,我说难道你们没有看过这样形式的诗吗?好多人才恍然大悟般开始修改。
学过的知识总是会存在在成长印记中,今天学生的表现真的让我觉得之前教的都是废话,完全没有存在在他们脑子里,连一些基本的东西都不记得。但是我这一个也不怪他们,我在想我平时的教学是不是没有抓住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没有给他们造成记忆点?导致他们对有些知识,只是当时死记硬背一下,随后根本不记得。
如果一个知识需要在每次考试之前都来背一下,那么这一个知识它就不属于我们。只有比较轻松地从记忆当中提取出来的才是被我们内化掉了的。
网友评论